防止虐待兒童會1年接168宗疑虐兒個案 疑施虐者多為家庭成員
2022-11-17 17:42
防止虐待兒童會今天(17日)舉行第43週年記者招待會,宣布2021或22年度共接到1,136宗熱線舉報及諮詢服務,其中超過七成求助者是家庭成員。168宗(15%)為懷疑虐兒個案,懷疑受虐兒童多為6至8歲。身體虐待比率較高,但心理虐待個案不容忽視。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黃翠玲指,在1,136宗熱線舉報及諮詢服務中,超過七成求助者為家庭成員,其中來自母親的較多,有681宗,72宗來自父親,其他有來自親戚或朋友及懷疑受虐兒童,當中5宗是懷疑施虐者致電本會尋求協助。她表示,該數據顯示許多父母在遇到管教困難時願意查詢或尋求協助,主要涉及子女學習及行為問題。公眾或鄰居舉報有234宗,排在第2。由此可見,公眾及鄰居在保護兒童方面的角色也十分重要。
在168宗懷疑虐兒個案中涉及202名兒童,多數受害人介乎6至8歲,佔54人;其次為3至5歲,佔43人,年齡組別包括了學前及初小階段的兒童。黃表示,現今教育制度下,家長及子女在升學階段的過渡期壓力增大,家長對子女升學和成績的期望容易導致親子衝突。而第五波疫情下學校課堂制度轉變及提前放暑假的措施更令學生有更多時間留在家中,父母的照顧壓力增加,令矛盾激化。
在168宗懷疑虐兒個案中有6成半懷疑施虐者都是家庭成員。在這些懷疑虐兒個案中,身體虐待個案的比率超過一半,心理虐待有23宗、性侵犯及疏忽照顧分別為20宗及17宗。黃指出,體罰經常被誤以為管教方法之一,可管控及改善兒童的行為,但事實上體罰不單無助管教,反令親子關係疏離,兒童更會學到以暴易暴,甚至足以令兒童受傷甚至死亡。她強調,舉報心理虐待個案的數字雖然一直偏少,但亦不容忽視。她指出,許多人都不理解甚麼是心理虐待,較難辨識或察覺其嚴重性,心理虐待包括羞辱、驚嚇、孤立、剝削及漠視兒童的情緒反應等。
黃指,近年,懷疑侵犯者或侵犯者透過智能電話或互聯網誘識兒童,與兒童建立關係後侵犯的個案上升。疫情期間,兒童有較多時間上網及使用智能電話學習或與外界溝通,這增加了兒童在網上接觸潛在侵犯者的危機,情況需要關注。對於近年來頻繁發生的機構虐兒的情況,黃指出,機構在員工入職前後進行培訓、加強監測監管,以及在機構內部署理保護兒童的政策都有利於保障兒童福祉。而在有關部門進行審核時,不僅要檢查相關硬件設施,更應該評估社工和兒童相處時的互動,兒童的表現等,在社會上營造關懷兒童的文化。
對於政府正在推進的強制舉報虐兒法案,黃表示,相信可以起到一定威懾作用。但對於收到的1,136宗求助熱線,她認為不能完全真實反映虐兒數字,相信社區中仍存在不少隱性案件。
張志雄主席對於虐兒情況強調:
1.接納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就《導致或任由兒童或易受傷害成年人死亡或受到嚴重傷害個案》最終報告書的建議,訂立新的罪行及檢討《侵害人身罪條例》(第212章)第27條的最高刑罰。
2.儘快完成強制舉報懷疑虐兒個案規定的立法工作,並就舉報準則、渠道及時限、保障舉報者措施、推行細節等制定明確清晰的規定及指南,並且為專業人士提供適當、定期及持續培訓,以提高專業人士及早識別和處理懷疑虐兒個案的能力,使機制能充分發揮效用。
3.提倡以非暴力方式管教兒童。體罰是暴力行為,應立法全面禁止,包括在家庭裡。
4.設立法定性罪行定罪紀錄查核機制及為干犯嚴重性罪行之罪犯提供強制的治療服務,並為學校制定性教育指引,推行全面學校性教育,及制定條例或政策規管網絡供應商須確保網絡平台的安全性,以應對網絡性罪行和預防兒童性侵犯。
5.訂立清晰的兒童心理虐待法例,提升公眾對兒童心理虐待的認識。
6.推行有系統的家長教育課程,傳遞正面管教子女方法。
7.投放多些資源於早期預防服務,如嬰幼兒家庭探訪服務,支援新手家長及提升其正面管教及家居安全意識。
8.儘早提供支援服務予危機組群,如貧困家庭、單親/年青母親、新來港家庭、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及家長/照顧者、有情緒困擾/精神健康問題或濫用藥物的家長/照顧者。
9.正視獨留兒童的問題,改善幼兒住宿照顧及相關服務的質素、監管及供應,加強課餘託管服務,推廣社區教育以提高家長家居安全意識。
10.關注目睹家庭暴力及遭受校園欺凌兒童的心理影響,為兒童提供適切的輔導或治療服務。
11.確保在制訂與兒童相關之政策過程中兒童的聲音被聆聽,並且檢視及評估各項政策對兒童的影響,讓兒童受到保護,他們發展和參與權利也受到保障。
12.設立兒童中央數據庫,有利於統一數據、收集、分析及發放有關保護兒童及兒童發展情況的資訊,以便進行研究、資源分配及制定政策和服務方向。
13.在社區推廣保護兒童政策,營造兒童安全和友善的環境。
記者:解青羽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