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氣候變化影響全球主要農作物產量 2050年將大減逾兩成

2022-06-29 11:28

香港中文大學— 埃克塞特大學環境持續與應變聯合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綜合評估了地表臭氧污染及氣候變化對全球主要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並推算到2050年,全球農作物產量將減少達22%。研究同時指出南亞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尤其該地區的稻米生產,單計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的影響,已導致該地區的稻米生產量到本世紀末減少達4成。這項研究是首次評估臭氧、二氧化碳排放及氣候變化三項因素對農作物的共同影響,並預測每一年農作物受影響的程度,結果顯示全球食物安全及糧食危機將會加劇。

由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副教授戴沛權率領的研究團隊使用由英國氣象局研發的聯合英國地表環境模型(JULES)模擬未來地表臭氧、二氧化碳濃度和氣候變化對全球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模型結合不同環境因子和不同氣候變化場景的組合來綜合分析未來農業面對的環境威脅。研究團隊選擇四種最重要的主糧,包括玉米、大豆、小麥和稻米,並以2010年的氣候環境參數作為基線。研究團隊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中的高溫室氣體排放情境套用到JULES模型,模型結果顯示氣候變化和高臭氧濃度導致所有農作物的產量預計會在未來數十年持續下跌。當中,大豆產量的跌幅尤其顯著,研究團隊指出大豆植物對地表臭氧污染特別敏感。是次研究也評估各主要糧食生產地區(例如中國、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及歐洲)受影響的程度,有助了解不同壓力因素對農作物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大豆為例,預測結果顯示,到2100年中國的大豆產量將減少22%,而美國產量的跌幅更達42%。

研究亦指出氣候變化對稻米產量的影響最大。現時南亞是全球主要稻米出產地區,預計到2050年,該地區的稻米產量或將減少10至18%,2100年的跌幅更可能達到40%。近期,印度接連受到熱浪及其他極端天氣打搫,導致小麥失收而要管制其出口,已經引起全球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糧食危機問題。

研究團隊成員、是次研究的負責人和第一作者梁沛健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是導致熱帶地區農作物減產的主因,生產稻米的國家首當其衝。地表臭氧污染也抵消二氧化碳施肥效應,相信這項研究有助推動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和改善營養的可持續解決方案。研究團隊相信隨着農作物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開發一些耐熱和耐氧的農作物品種,配合營養補充,長遠而言可以改善糧食安全和提供足夠糧食以支撐人口增長。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