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兵咸永道:去年中國銀行業盈利水平明顯反彈

2022-04-20 13:45

羅兵咸永道今日發布《銀行業快訊:攻堅克難,邁出「十四五」堅實第一步——2021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報告顯示,2021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銀行業盈利水平較上年明顯反彈,重點領域風險持續得到調控,資產質量總體有所改善,資本充足率普遍上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羅兵咸永道中國金融業主管合夥人張立鈞表示:「2021年中國經濟保持穩步增長的勢頭,上市銀行總體盈利回升,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保持穩固。2022年,全球新冠疫情持續演變、俄烏衝突引發全球市場波動、全球通脹壓力加大等因素導致外部環境更加多變。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銀行業需做好逆周期調節和結構性管理,以靈活的方式積極應對不確定性。」

去年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回暖

2021年上市銀行整體營收增長,淨利潤增速回暖。44家上市銀行的整體淨利潤同比增長13.06%至1.83萬億元。六家大型商業銀行實現淨利潤1.29萬億,同比增長11.43%,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長5.37%。八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實現淨利潤3,974.01億元,同比增長17.53%。城農商行實現淨利潤 1,424.46億元,同比增長 16.11%。

羅兵咸永道香港審計業務合夥人鄭善斌表示:「2021年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強勁反彈,整體淨利潤實現『雙位數』增長,一是由於信用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同比下降;二是非利息收入的增加。淨利潤增速提升,使得上市銀行整體平均總資產收益率 ROA 較 2020 年均穩中有增,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 ROE 較 2020 年保持平穩。」

上市銀行的淨利差、淨息差繼續收窄。六家大型商業銀行淨利差和淨息差,2021年較2020年均收窄0.06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淨利差和淨息差分別收窄0.07個百分點和0.03個百分點;城農商行淨利差和淨息差分別收窄0.08個百分點和0.03個百分點。

上市銀行的總資產增速有所放緩

2021年,上市銀行的總資產達到215萬億元,增長8%,較2020年10%的增速有所放緩。從結構上看,金融投資佔比和去年基本持平,餘額較上年增長4.34萬億。2021年央行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共釋放長期資金約2.2萬億元,現金及存放央行佔總資產比例持續走低。貸款仍是最主要的資產,佔總資產比例進一步提升。

2021年新冠疫情持續反覆,上市銀行繼續優化和落實助企紓困政策,強化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援,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努力實現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數據顯示,2021年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9.2萬億元,同比增長27.3%。截止2021年末,六家大型商業銀行整體普惠貸款餘額6.47萬億元,同比增長近38%;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比增長近25%。

2021年末,上市銀行的負債總額為195.99萬億元,較2020年末增加7.62%,負債規模保持穩定增長勢頭。就負債結構而言,大型商業銀行吸收存款佔比顯著高於其他同業,佔比持續超過81%以上。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農商行的吸收存款佔比下降,而同業負債、應付債券佔負債比均有所提高。

全社會本外幣存款餘額增速放緩

2021年,全社會本外幣存款餘額增速較上年同期有所放緩。上市銀行存款增速水平相較2020年回落。其中城農商行的存款增速放緩最為明顯。在存款客群結構方面,股份制銀行對公存款佔比遠高於其他同業,佔比達到75%;大型商業銀行和城農商行對公存款比例在53%-68%之間。

2021年「理財新規」過渡期滿,商業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實現「清零」,也是淨值化轉型重要的里程碑。截至2021年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其中淨值型產品佔比92.97%。「潔淨起步」的理財公司產品存續規模佔全市場的比例近六成,已發展成為理財市場重要機構類型。

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增加

截至2021年末,44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7萬億元,較2020年末增加1.14%;不良率1.36%,下降0.14個百分點,逾期率1.36%,下降0.09個百分點。這主要由於上市銀行不斷提升風險資產的管理能力,繼續保持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多管道處置風險資產。

2021年,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總體表現平穩。大型商業銀行得益於利潤增速強勁及各類資本工具常態發行,資本充足率普遍上升。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農商行資本充足率表現分化。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6家上升,2家下降;城農商行21家上升,9家下降。資本充足率下降主要是由於資本淨額增速小於風險加權資產增速導致。

羅兵咸永道香港金融服務合夥人姚家仁表示:「進入2022年,面對國內外多重不確定性因素的疊加,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需要金融穩定,而金融穩定離不開銀行穩定。中國銀行業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發展原則,從業務轉型、結構調整、風險管理、科技能力等方面積極應對挑戰。」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