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藥試驗未達標 開拓藥業暴瀉七成

2021-12-29 05:30

■開拓藥業-B公布旗下新冠藥物試驗中期分析未達標,拖累該股昨日收市挫70.3%。
■開拓藥業-B公布旗下新冠藥物試驗中期分析未達標,拖累該股昨日收市挫70.3%。

  (星島日報報道)港交所(388)近年不斷招攬生科股來港上市,惟未有盈利的生科公司風險甚大。開拓藥業-B(9939)公布旗下新冠藥物在試驗階段中「碰壁」,其III期臨試驗的中期分析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拖累該股昨日一度暴瀉84.7%,收市仍挫70.3%,報13.4元,市值僅餘51.94億元,單日蒸發達123億元。
開拓藥業(9939)周一公布,旗下用於治療輕中症新冠患者的藥物「普克魯胺」在臨試驗中遇阻,其III期臨試驗的中期分析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試驗目的是評估普克魯胺治療非住院新冠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開拓藥業將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等監管機構,尋求同意以修改臨試驗方案,計畫繼續招募只有基礎性疾病和/或無新冠疫苗接種史的高風險新冠患者。
董事長:受美疫苗普及影響
  消息拖累開拓藥業昨日股價急挫,開報38.45元已是全日高位,一度急插近85%,至全日低位6.91元,創上市以來新低,終收報13.4元,下滑70.4%,一日市值蒸發123億元。內媒報道,開拓藥業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童友之解釋,中期分析不理想主要因為美國接種疫苗普及,加上治療經驗持續提升,以及新冠肺炎患者年輕化,導致目前新冠肺炎住院率已降至約2%至3%,如果藥物要再降低該比例,小樣本試驗是很難顯示出統計學差異。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表示,一向不建議投資者入手尚未有盈利或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B仔股」),並將其比喻為賭博,輸贏取決於能否成功研發藥物,開拓藥業成為範例,藥物失敗代價是股價急瀉八成。黃德几又指出,未有收入生科股良莠不齊,加上大部分B仔新股均「潛水」。他提及,B仔股容易「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即使一個藥物失敗,其他藥物研究均會受到質疑,惟認為不應該「一竹篙打一船人」,有不少生科股成功「搣甩」B字(即符合「盈利測試」,或「市值/收益/現金流量測試」,又或「市值/收益測試」)。
專家指「B仔股」風險高
  被問及港交所不斷吸引未有收益的生科股來港上市,會否增加投資者風險,黃德几認為如果有意買入未有收入生科股,就要接受其波動性,早前多隻B仔股表示開展新冠藥物研究,其股價大幅上揚,康希諾生物-B(6185)亦成功研發新冠疫苗,而港交所容許「B仔股」上市亦有正面作用,有助生科股集資,股價升跌亦不應與政策準則掛鈎。
  近年港交所「力谷」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在2018年實施上市改革,容許尚未有盈利或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67家醫療健康公司在港上市,集資額達2090億元,其中33家為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集資870億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