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大師維權自救 見證行業從光輝到沒落
2021-12-13 04:41
明年起,除古董象牙,所有本地象牙貿易全面禁止,近日香港合法象牙持牌人聯會副主席陳宗和忙個不停,既要每日趕工「散貨」自救,亦頻頻與業界商討最後對策,準備再次現身維權。從事象牙行業40年,由學徒到老闆,他靠象牙養活全家,亦見證象牙行業由光輝到沒落。這名來自福建的泉州怒漢,喜怒形於色,炮轟政府全禁象牙貿易無理時,青筋暴現;當講到60年代隨父母由印尼回內地建設祖國,卻經歷文革洗禮由少爺仔變黑五類、來港後自悲失學、矢志栽培兩女時,數度聲淚俱下。
訪問在陳宗和的工場進行,講起81年入行做學徒,他最自豪是自創用繩穿起幾十粒象牙珠一次過打磨,原來象牙珠由6毫米到16毫米都有,「其他人逐粒打磨,但6毫米的珠太細很難拿穩,我有小聰明,想到用繩大批穿起來,不用逐粒拿。」未及說完,他開動磨機示範怎樣「挫連環珠」,「師傅出價每粒珠1元5角,我試過日做14小時、最高紀錄打磨1500粒象牙珠,日收2000多元,其他人挫得幾十粒。」
自創一次過打磨連環珠
師傅其後降價至每粒5毫,令他收入大減,但眼見象牙工藝可謀生,決定入行。五年後,他自設象牙工場,聘用熟手老師傅雕刻各式擺設,又接來料加工生意,簡單如象牙筷子及動物擺設都做,大小通殺。
象牙貿易在香港有150年歷史,七、八十年代香港是國際象牙貿易中轉站,過百象牙工廠養活4000技工,他入行時正值最輝煌歲月。86至89年,他月入逾五萬元,除女裝手飾供應美國與日本,日本人及新加坡人來港旅遊兼買象牙珠鏈、筷子及擺設。「我最拿手挫珠,我造的象牙珠及雀籠配件,每件都由人手用水磨砂紙打磨,色澤格外明亮,更獲日本及新加坡買家賞識,點名訂購」。
90年起國際間禁止象牙貿易,失去海外市場,港產象牙製品難靠內銷消化,象牙工藝品亦跌價,行業沒落。眼見大勢已去決定轉行,他曾回內地經營精品首飾及鑽石生意,又在海洋公園賣牛骨雕刻,但都失敗而回,2年後回歸象牙老本行,由開料、選料、製胚、雕刻、打磨,全部一腳踢,但當時生意收入大跌,壓力很大。
現年60歲的陳宗和十指粗短,自言天生幹粗活,其實他家族在泉州經商,49年父親投靠印尼親友,60年代父親響應愛國熱潮,率一家八口回鄉建設,當時適值大饑荒,家人過得很苦,他記得父患哮喘體弱,靠母親用回國時帶來的貨物換取食物養家。
談文革失學往事悲從中來
文化大革命爆發,陳父因經商被視為資本家、反革命分子,「最記得父親戴住高高的白帽,被人批鬥遊街,自己跟在後面頭耷耷」。這位資本家的兒子,在學校亦是被批鬥對象,每次批鬥大會他都缺席避過劫數,最後被安排到農場工作,每日耕田看牛。他稱,政局變得快,之前批鄧小平,現在又鬥林彪,最後連江青都倒台。
79年,他與父母持單程證來港,與兄姊會合,來港首兩年,他曾在富商劉鑾雄家族經營的風扇廠工作,坦言「之前在農村生活,巴士都未見過,亦不懂說廣東話,不適應香港生活。」當時電視劇《網中人》「阿燦」角色大紅,但「很抗拒學廣東話,女仔聽到你說普通話,即刻掉頭走」。
提到只讀3年小學、兩年初中,更因文革而失學的往事,他雙眼通紅,「我讀唔到書,捱得好辛苦,好羨慕人家着西裝,打領呔、有文化」,還有來港初期被叫阿燦,難堪又自悲,因此他玩健身,「喜歡muscle(肌肉),喜歡大隻有自信」。
歐洲傾銷公約前象牙 衝擊本地市場
他說至今仍有400公斤象牙原料存貨,隨手拿起一隻於88年購入的10公斤重發黃象牙,指當年價值9000元,明年便成廢物,愈說愈勞氣。2016年政府宣布擬淘汰象牙貿易,當時全港約有75噸存貨,陳宗和曾多次與業界批評政府,指象牙是業界在禁運前合法得來,不應被禁,最後當局成功立法,明年起正式禁售。現時全港仍有約47噸象牙存貨,5年過去象牙商仍未賣清存貨,他們是否輸打贏要,要負上責任?
他指,90年禁運前購入的非州象牙是獵殺得來,但往後的殺戮跟業界無關。至於仍有大量存貨,他歸咎06年至16年,政府准許由歐盟國家和南非入口76年前的「公約前象牙」雕刻品及原料,衝擊本地市場,令業界無法賣清存貨,怒罵政府要負責任。
談到政府,曾經歷內地政治洗禮的他指,現時香港社會敵我太分明,恍如置身文革時代,更指年前的社會運動,亦與政府未察民情有關。他舉例,現時電視台一日播幾次國歌,形同洗腦恐惹反效果,「倒不如播《獅子山下》」
尋法律意見研司法覆核
訪問中途,有客人來電訂購數十對象牙筷子。他指近月生意增加兩倍,以每對賣2500元的象牙筷子最搶手,但較高峰期4000元大跌價,只能「在大限前,散得幾多得幾多。」
距離年底大限尚有兩個多星期,他指業界正尋求法律意見並研究司法覆核。禁令下,被列為古董象牙、即25年7月前製成而不需加工的象牙製品可發售,而已絕種的猛獁象象牙仍可雕刻買賣,短期內工人仍有工作,只擔心無新人入行致技藝失傳,亦擔心有不良商人用非洲象牙冒充古董象牙發售。
記者 關英傑 攝影 陳浩元
原文刊《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