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3D打印文物模型 助中小生趣學中史 冀明年5月 逾30校受惠

2021-12-13 04:17

浸大3D打印文物模型助中小生學中史。伍明輝攝
浸大3D打印文物模型助中小生學中史。伍明輝攝

以往學生在博物館接觸歷史文物,只能隔着展櫃遠距離或間接觀賞。浸會大學歷史系將20件歷史文物,以3D掃描和打印技術製造網上及實體文物模型,並到中小學教授相關的藝術史課程,提高學生對學習中史科的興趣。副教授李建深指,計畫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館豐富的歷史文物及資源,讓學生運用仔細觀察,推論文物背後反映的歷史。

浸大歷史系團隊日前派員到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運用3D打印及網上文物模型,教授30名學生中國藝術史,並開放予傳媒參觀。課堂展示兩款實體文物模型各15件,學生能近距離接觸,其中北齊時期「鎏金佛陀頭像」的實體模型,學生可觸摸及觀察,並運用網上3D展示,可在電腦上轉動、放大及縮小,從各個角度觀賞文物細節,期間發現其頭部特徵例如髮型等,帶有印度佛教特色。歷史系項目主任文靖齡指,這些特色反映北齊藝術品受到印度影響,說明當時中印之間有密切宗教文化交流。

善用博物館資源

文靖齡其後介紹東周的「蟠虺紋青銅鎛鐘」實體模型,製作工藝高超,反映古代統治者重視樂制,體現禮樂文明。就讀第七班的學生潘證指,以實體模型學習,一改以往教師依書直說的沉悶方式,提升他對中史科的學習興趣,「以立體模型學習比較生動,近距離接觸更能明白文物的具體特徵,會有深刻印象。」

浸大歷史系前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資助,從中文大學文物館借20件與中國藝術史相關文物進行3D掃描,製成網上立體模型,其中兩件文物更批量3D打印,設置教材到校教授學生。歷史系副教授李建深指,自去年12月至今,已為逾20所中小學共1300名學生授課,期望在明年5月計畫完結前,把學校數目擴展至30多所,並籌備將課堂帶入特殊學校。

現時初中中史科課程大綱,加入兩漢通西域、婦女社會生活面貌等文化史課題,李建深指計畫配合課程大綱之餘,亦妥善利用博物館的歷史文物資源,「很多博物館展示文物只佔整體小部分,例如大英博物館9成9藏品都放在倉庫中,未能用來教學,我們希望未來能將更多全球各地的文物,製造成3D網上及實體模型,豐富中史教育的內容。」

有利多角度思考

讓學生更全面地觀察文物,李建深指,他們更能從不同角度推論文物背後的歷史,「學生很難近距離觀察文物,但有些不能只是靠圖片、文字或遠距離觀賞,例如這個青銅鐘,底部呈杏仁形,因此敲打鐘身時可產生兩種音高,由此分析出其工藝複雜,統治者才有足夠人力物力製造,這些細節都要仔細及近距離觀察才能發現。」

記者 楊璨珉

原文刊《星島日報》教育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