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死因研訊|解剖顯示死者急性心肌梗塞 法醫估計死前2至3周已發生

2021-11-03 12:28

由左至右:醫生盧昆儀、法醫卓華及急症室醫生林家俊。
由左至右:醫生盧昆儀、法醫卓華及急症室醫生林家俊。

63歲男子今年2月底接種首劑科興疫苗後死亡,疑為本港首宗疫苗事故,死因庭研訊今續。事發前曾為死者治療的醫生盧昆儀指,死者生前患勞動性心絞痛,但情況「唔算係危險」。解剖報告則顯示死者因急性心肌梗塞,引致急性肺水腫而亡。惟法醫卓華稱,並無發現死者出現過敏反應,估計其心肌梗塞在死前2至3周前發生,醫學上試驗結果亦不見接種科興疫苗會導致心肌梗塞。

油麻地賽馬會普通科門診醫生盧昆儀指,死者去年6月起開始到普通科門診接受治療,當時已獲診斷有糖尿病。同年9月覆診時,發現死者有一系列問題,包括血壓高、膽固醇高、肥胖、微蛋白尿,故處方抗血小板等藥物。另外,死者為嚴重吸煙者,每天吸食3包煙。而在今年2月3日最後一次覆診,院方診斷死者不時有勞動性心口痛,即身體郁動時才會感覺胸口痛楚,稍作休息便會緩和。

盧憶述,該次覆診檢查發現,死者心臟聲音並無雜音;心電圖顯示其心律及心跳正常,沒有急性心臟病的跡象。根據早一個月的驗血報告,死者患「三高」、糖尿病及血壓控制未如理想、有低密度膽固醇、微量蛋白尿、肥胖、嚴重吸煙者、勞動性心口痛,需要進一步檢查,建議死者盡快找心臟科醫生求醫,及盡早戒煙,不過對方並無此打算。

盧解釋,勞動性心口痛成因許多,死者血糖控制不好、肥胖等因素,加上問診結果,認為最大可能性為穩定型心絞痛,需進一步檢查,如:血管有否阻塞。盧指出,死者糖尿病情況較為反覆,坦言糖尿病不僅需靠藥物控制,也要視乎死者生活習慣,惟死者當時並未有按處方劑量服藥。她同意死者當時具備所有可引致心臟病的風險因素,但情況「唔算係危險」,因其心絞痛穩定,且維生素正常,只可說是有機會患冠心病。

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醫生林家俊供稱,死者2月28日凌晨1時34分因氣促到醫院求診,透露兩天前接種新冠肺炎科興疫苗,並無已知藥物敏感。死者表示氣促已持續多月,因情況惡化導致咳嗽、胸口窘迫及呼吸困難,故往急症室求醫。隨後死者血氧下降,需要血氧供應,當時仍然清醒,但呼吸急促。經檢查後,死者肺部兩邊內音雜聲和矇矓跡象,以及竇性心脈過快,診斷為急性肺水腫或支氣管炎,遂靜脈注射擴張血管等藥物,情況改善後安排緊急入院。

在研訊主任劉理蘭大律師提問下,林稱當時並無醫學證據顯示死者病徵與接種科興疫苗有關。至於急性肺水腫的成因,林認為以死者病歷及身體狀況來說,很大機會與其心臟問題有關。有陪審員關注如果醫生早已知道死者出現上述狀況,會否建議他打針?林回應指會建議留院檢查,再次重申沒有醫學文獻證明疫苗會影響其病情,因此不會特別提醒。不過若患者有慢性疾病,林坦言以自己專業無法判斷其控制情況,建議諮詢有份跟進的醫生。

伊院病理科醫生卓華引述解剖報告指,死者今年2月28日早上6時許離世,死因乃急性心肌梗塞誘發的急性肺水腫,體重達103公斤。屍檢結果並無發現死者有過敏性反應,其左心室後壁有淺褐色部份,代表心臟肌肉壞死,與急性心肌梗塞脗合,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在死前2至3周。死者肺部重量異於常人,相信乃因充血及水腫引起;切割面則見血管充血,或有呼吸困難。而死者體內逾7成阻擋,可能會有心臟缺血情況,長年以來會引起胸口痛。

卓再指,報告未見死者黏膜增生、喉部水腫、支氣管收窄、皮膚紅斑等症狀,推斷他並無過敏反應。被問到與疫苗有否關係,卓就指試驗結果無證據證實接種相關疫苗會導致心肌梗塞。

死者李宇根今年2月26日在官涌體育館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第一劑科興疫苗,同月28日清晨因氣促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求醫,延至早上6時離世,終年63歲。 

法庭記者:凌子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