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工廈健身室無王管安全成疑
2021-09-22 04:30
(星島日報報道)疫情下不少人喜玩健身,令二十四小時健身室日益流行,惟不少場所安全措施成疑,早前更有男子操練期間遭槓鈴壓胸致死。本報追查發現,不少開設在工廈的健身室沒有職員及教練駐場,更讓客人獨自「包場」鍛煉,記者隨機抽選當中四家「無人店」向當局查詢,證實全部均違反地契條款經營。有保險業界人士指出,健身室違規經營難以購買保險,一旦客人健身期間遭遇意外,死傷者家屬難獲賠償,或須耗時費神興訟索賠討還公道。
無人健身室違規工廈開設,一旦遇意外難獲賠償。不分晝夜讓人鍛煉身體的二十四小時健身室大行其道,當中不少更無職員駐場,予人感覺私密度甚高,加上不用繳付高昂入會費、年費或月費,吸引不少客人光顧,但部分人使用健身器械鍛煉前未曾接受教練指導,或僅通過網上影片自學,一知半解下容易弄傷身體,甚至造成嚴重意外。今年四月二十七日,一名中年漢在上水一家二十四小時健身室使用多功能健身器械史密夫架(Smith machine)的槓鈴舉重期間,意外遭槓鈴壓胸導致昏迷,送院延醫六日不治。本報記者追查更發現,不少全日健身「無人店」在工廈開設,潛藏更大危機。
記者日前隨同一名從網上自學健身不久的陳先生,以客人身分前往沙田火炭某工業大廈內的二十四小時迷你健身室,當抵達門口,陳隨即按下健身室負責人提供的電子門鎖密碼入內,「一百六十(元)包場九十分鐘,轉數快畀錢就可以,抵玩又方便!」
踏入面積約三百呎的健身室,發現沒有職員在場,僅設有一部閉路電視,讓健身室負責人監察場內情況,但相信鏡頭沒法覆蓋場內所有位置,陳進行簡單熱身運動後,逐一察看十多部健身器械,未幾按照器械上張貼的簡單說明鍛煉,但身軀不時左搖右擺,姿勢明顯不正確,舉重期間亦因力有不逮,幾乎被掉下的槓鈴砸到腳掌。陳笑道,他剛學健身一個月,因不欲向大型健身室支付較高昂的費用,亦不欲付費尋求教練指導,因此自學後前往「無人店」鍛煉,「應該無問題,玩多幾次就識玩!」
記者隨後搜尋網站和社交平台,發現除了有連鎖式經營、信譽良好的二十四小時大型健身室外,有逾二十家開設於工廈的小型健身室,當中大部分是小本經營的「廿四店」或「無人店」,不少更供客人「包場」,可獨自一人或與數名友人健身,於是隨機抽選長沙灣青山道、荔枝角汝州西街、觀塘道及新蒲崗八達街四家設在工廈內的健身室向地政總署查詢。
署方表示經了解後,證實全數違返地契條款,分區地政處已向單位業權人發出警告信,要求糾正違契事項,一般而言,如限期屆滿後仍未糾正,會將警告信送交土地註冊處註冊(俗稱「釘契」),並保留採取進一步執行契約條款行動的權利。
有資深健身教練表示,當局一直沒有監管私營健身室,經營者只需領取商業登記便可開設,隨着近年「廿四店」盛行,小本經營者紛紛在租金便宜的工廈單位開設,「無職員或教練駐場,慳番人工,放幾部機(健身器械)就可以做生意,成本好低。」他又稱,類似健身室用「包場」私密度高去宣傳,而且收費低,故吸引不少顧客,但客人如是初學者,亂玩健身容易發生意外,甚至未被發現導致延誤搶救,隨時重演健身室「殺人」事件!
教練續稱,由於當局沒有制定任何條例和指引,故此沒有明文規定要求私人健身室為顧客購買意外保險,只由經營者自行決定,不過大型健身室通常有購買,以保障客人、提高服務質素和減少客人遇意外後發生的爭拗,但大部分小型健身室為減少成本均沒投保。
國際專業保險諮詢協會會長羅少雄指出,違反地契條款在工廈開設健身室,沒法向保險公司投保,健身人士若健身期間遭遇意外導致受傷或死亡,傷者或死者家屬難獲賠償,只能耗時費神循民事訴訟索賠討還公道,惟若有關健身室以公司名義經營,且欠缺資產,隨時不獲賠償,即使轉向負責人追討,負責人亦可能同樣沒有資產,甚至索性申請破產,均無法獲得賠償,呼籲市民切勿到違規健身室健身。
羅強調,法例只有規定市民購買汽車、勞工及大廈第三者風險保險,未有規定健身室投保,市民前往健身室前應了解清楚對方有否購買保險,另可自行購買個人意外保險,務求獲得充足保障。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