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隕石坑發現沉積岩 港大團隊破解形成之謎

2021-08-07 15:56

好奇號火星車全景相機所拍攝的蓋爾撞擊坑中夏普山的層狀沉積岩。港大相片
好奇號火星車全景相機所拍攝的蓋爾撞擊坑中夏普山的層狀沉積岩。港大相片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好奇號火星探測車於2012年登陸火星的蓋爾隕石坑内,當時不少科學家認定隕石坑所處的位置為一個30億年前形成的湖泊所在地。香港大學理學院地球科學系的研究團隊在分析好奇號火星車收集得來的數據後,指出蓋爾隕石坑內大部分的沉積岩實際上並不是在湖泊環境中形成。

研究團隊主要利用火星車上的化學和礦物探測儀器獲取的數據,結合岩石結構的照片,來揭示這些岩石的形成機制。研究小組認為,火星車在過去8年所探索和分析的沉積岩實際上是由風成的砂質或粉砂質沉積物組成,認為當中的粘土礦物乃於早期火星降雨條件下因風化成土作用形成,而當時火星的大氣環境明顯有別於現代的火星大氣環境。這項發現最近於權學術期刊《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中發表。

研究導師Joe MICHALSKI指出,研究結果表明,在好奇號火星車探測的岩石剖面中,不可移動性元素乃相互關聯,且其含量隨着岩石剖面的高度增加而逐漸富集,同時可移動性元素隨着岩石剖面的高度增加而逐漸虧損。這意味着蓋爾撞擊坑岩石剖面中存在自上而下的化學淋濾,是一種在成土過程中才可觀察到的現象。此外,研究亦證明,在蓋爾古風化殼的上部,鐵缺失便較為明顯,代表古代火星上的大氣層具有還原性,而不是現時的氧化性。

港大沉積學家兼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 Ryan McKenzie 表示,理解火星大氣和地表環境的演化,對於探索火星上潛在存在過的生命及對我們認識早期地球如何演化非常重要。

好奇號火星車全景相機所拍攝的蓋爾撞擊坑中夏普山的層狀沉積岩。港大相片
好奇號火星車全景相機所拍攝的蓋爾撞擊坑中夏普山的層狀沉積岩。港大相片
好奇號火星車上的THEMIS 熱輻射成像系統拍攝,圖中為蓋爾隕石坑,藍色代表湖泊。港大相片
好奇號火星車上的THEMIS 熱輻射成像系統拍攝,圖中為蓋爾隕石坑,藍色代表湖泊。港大相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