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研究指實習生與僱主傾向面對面交流多於在家實習

2020-12-28 14:06

嶺大研究顯示實習生和僱主傾向面對面交流多於在家實習。資料圖片
嶺大研究顯示實習生和僱主傾向面對面交流多於在家實習。資料圖片

新冠肺炎疫情下在家工作成為抗疫新常態,甚至在疫情緩和後改變辦公模式,教與學亦同樣面對新挑戰。嶺大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參與實習的本科生和夥伴機構,普遍傾向採用面對面交流模式多於「在家實習」模式。

團隊深入訪問4間本港中小型社會企業和非政府機構的主管,以及13名嶺大本科生。受訪者於2020年6月至7月期間參與一項為期8星期的服務研習暑期實習項目。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實習生所屬機構安排他們全部或局部「在家實習」,以履行與環保、保育、社會服務及教育等相關行業的職務。

結果發現,超過九成受訪者(90.7%)認為面對面交流模式對服務研習實習項目有正面影響,只有兩成九受訪者(28.9%)對「在家實習」模式作正面評價。首五個對「在家實習」的負面評價依次為:不利於溝通/互動(27.4%)、難以組織活動(10.4%)、家中環境分散注意力(9.4%)、僱主難以監察(9.4%),以及難以建立關係(8.5%)。面對面交流模式的首五個正面評價依次為:有利於溝通/互動(33.3%)、有助建立人際關係(25.6%),工作更多元化(20.5%),有助了解機構文化(12.8%),以及僱主易於監察(2.6%)。

領導研究的嶺大管理學學系副教授王美玲表示,調查反映實習生和夥伴機構未有為採用「在家實習」模式作充分準備,導致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她指出「在家實習」模式利弊互見,建議機構和學校採用此模式前做好充分準備及支援,包括準備應急計劃、建立雙向的溝通機制、定期開會監察進度、預先訂立工作要求和目標,以及為實習生提供適合在家中進行的服務研習項目。現時適合「在家實習」的工作包括撰寫提案、短片後期製作、社交媒體營銷,海報/圖表設計和研究等,因為這些工作可獨立進行,人際溝通上的需要較少。

王美玲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實習生「在家實習」期間,家中環境能有利工作,亦能使人分心,這取決於多方面因素,例如有否受到噪音或須履行家務的干擾,能否自律、專注,以及主動與同事溝通。研究結果亦顯示,曾有面對面交流的實習經驗的同學,較沒有經驗的更能適應「在家實習」模式,因為從面對面交流建立人際關的經驗,有助同學在採用「在家實習」模式時促進與主管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王美玲估計,「在家實習」未來將成為主要的實習模式,亦能鼓勵學生獨立、以創新的思維學習及解決問題,因為實習生無法再事事依賴主管,必須自己好好管理時間和工作,主管亦因而節省了時間。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