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市民湧去兌外幣 要衡量3個潛在風險

2020-06-01 19:05

連日來都有市民去銀行排隊開戶或兌換外幣。
連日來都有市民去銀行排隊開戶或兌換外幣。

《港區國安法》通過加上,美國總統特朗普聲言要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及制裁中港,不少市民聞風而至,湧去銀行及找換店兌換外幣,擔心聯繫滙率失效令港元大跌,連日來美元現鈔出現緊張,甚至英鎊、日圓都多人選擇。不過市民不宜恐慌性「人唱我又唱」,應該審視自己的真正需要及面對風險,合理地分佈自己的財產。

1. 在港無處可用難題

不少市民其實未有具體可行的計劃移民或者到海外留學工作,未來一年內好大機會繼續在港生活。當市民將自己財產大量兌換外幣,在香港則面對有錢無處用的難題。

美元雖是全球通行,但在香港始終是以港幣交易居多,人民幣外的外幣始終難以應用。市民當需要資金應急或是日後局勢緩和,市民又要將外幣兌換回港元,過程中難免虧損手續費及差價。

有市民更打算開設離岸戶口,將大筆流動資金匯到海外。同樣道理當市民手頭在香港要用錢時,就要將資金從海外調回香港,無故要付出電滙費用之餘,又要等數個工作天,令自己諸多不便。

2. 現金跑輸通脹

各國量化寬鬆催谷經濟,疫情過後預料可能會出現惡性通脹,利率低迷下,資產價格或會再度飛升。市民手持大量外幣現金避險,多數都不會作出大額投資,長遠變相購買力會被通脹削弱。若市民信不過銀行,擔心銀行擠提或者被制裁,寧願手持紙幣放在家中,隨時連僅有的銀行利息都蝕去。

3.外幣可升可跌

雖然不少市民兌換的是美元,免去匯價波動風險,但亦有不少人未有充分考量,就因為信不過港元,恐慌性兌換成英鎊、歐元、日圓、澳元等等。若然升值固然有利可圖,但外幣價格始終可升可跌,一旦未來出現某種貨幣價格大跌,市民一生積蓄隨時蒙受損失,變成「大閘蟹」。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