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周記】美資對華別有懷抱
2021-07-19 06:30
美國政府多個部門對在港的美國企業,作出警告,但與此同時,外媒報道美國企業對華投資,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畢竟,在商言商,商人最關心的,還是有沒有利可圖,龐大的中國市場和資金是塊誘惑力極大的肥肉。
美國多個政府部門,包括美國國務院、財政部和國土安全部上周向在港營運的美國企業發出警示,指美國企業亦受制於包括《香港國安法》的香港法律,美國企業要面對當局不用法庭手令的電子監控,和可能要交出企業和客戶資料。這些警告能夠對在港美企產生多大的震懾效果有待觀察,就在差不多的時間,有英國媒體指出,美國商界特別在華爾街就採取與華府不同的看法,繼續加大力度與中國做生意,對投資於中國市場充滿熱誠,甚至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創建「中美共同體」,盡量爭取達至一個中美雙贏的方案。
大陸加東盟市場遠超美歐
過去幾年,中美貿易以至於政治方面的摩擦不斷升級。很多在中美兩地營商的企業都處於艱難境況。有從事中美貿易的人士表示,面對美國不斷施加壓力,中港出口商要開拓美國市場,提高出口生意難度大增,而且風險愈來愈大。在中美關係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也不敢增加在美國的投資。所以,很多港商另找出路,替代方案之一是增加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投資,例如東盟十國。
港企這個想法,其實有數可計。單是中國,已是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市場,東盟十國也有達六億六千萬人口的市場,一共超過二十億人口的市場。美國人口才三億三千萬,即使加上歐盟十九個國家,也只不過是六億七千萬人口的市場,只及中國和東盟人口的三分之一。再者,中國和東盟的經濟增長遠快於美歐等成熟市場,二○一九年東盟十國經濟增長在百分之七以上,中國當年的經濟雖然放緩,但仍有百分之六點一;反觀美國同期的經濟增長只有百分之二點三,歐盟二十七國的平均增長更只有百分之一點四。中國人的教育水平比較高,經濟發展和增長潛力會比進入了高原期的美國和歐洲國家高。
從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中國和鄰近國家,對國際企業而言,是不容忽視的市場。同樣,對於美國的企業而言,美國本土已經是個非常成熟的市場,競爭激烈,賺錢非常困難,已不能不假外求,出外發展,人口眾多和發展潛力優厚的的亞洲市場,絕對不能放過。中國是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本身已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市場亦對鄰近的國家有很大的影響力。從做生意角度,商人首要任務還是要賺錢,跨國公司說不在中國市場發展,根本不可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為甚麼美國企業和美國政府對在中國以至香港經營,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科技公司在港活動未減
有從事科技基建的公司說,中港在科技上仍有防火牆,形成牆內牆外不同環境,香港是接駁全世界的樞紐,功能是內地其他城市不能替代,所以見到在《香港國安法》後,外資科技公司在香港的活動還是增加。若說這些警示有沒有效果,或者在心理上會有衝擊,部分企業或會尋求替代方案,但即時打擊有限,畢竟除非放棄中國或亞洲市場,否則香港優勢還沒有其他地區能夠代替。
美國拜登政府對在香港營運的美國企業作出警示,暫時還沒有法律上的阻嚇力,可以說,只是一種口術,或者華府都明白施加實質制裁,只會對美企不利,不如搞些動作算了。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自二○一八年三月開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來,遇到的阻力愈來愈大。開打貿易戰就像「七傷拳」,傷人之餘也同樣傷己,例如美國加徵中國進口美國貨商品的進口稅,令到進口貨品價格上升,受損的還是美國的消費者。在經歷一段時間後,美國國內已開始有聲音,要求撤銷對中國的貿易關稅。
美國今次對在港美企發警示後,但「阻人發達,猶如殺人父母」,美國政府有沒有實招,一樣要循這個思維去考慮,華府要在政治上交成績,姿態上要有所表現,如果不能拿到甜頭,就要出些口術,這是選舉政治的遊戲規則,但在實際大國角力的博弈上,打的原來又是另一個算盤。
陳約翰
港情周記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