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德國首5個月對華投資增加21% 總理籲德企避免過多依賴中國
2022-08-13 15:35
朔爾茨在記者會提到,德國堅定支持烏克蘭,政府正提供大量武器來打破以往做法,強調只有在烏克蘭同意的情況下才能結束戰爭。有記者問到,雖然德國藉能源轉型,減少對俄能源的依賴,但同時對中國產生新的依賴,如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的重要組件,擔心台海局勢升級,德國能否承受中國制裁。據報,朔爾茨未有正面回應,但重申,德國經濟界已經做出正確決定,無論是供應鏈,抑或是出口問題,都不能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朔爾茨續稱,追求獨立性適用於所有領域,例如德國政府正努力尋找能夠提供高科技產品的原材料鋰,即使某個供應商開出的價格特別便宜,企業亦應該尋找多個合作夥伴。他又提到,政府正準備投資數十億美元支持英特爾在馬德堡建廠,以尋求生產半導體的獨立性。
德國總理有每年夏季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政治傳統。對於朔爾茨在例行記者會的表現,德國社會褒貶不一。有分析指,朔爾茨故意避免直接使用「中國」兩字,顯得不夠強硬,也有輿論認為,總理呼籲德國企業減少對華依賴,對中德關係會有所影響。
據《環球時報》報道,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孫恪勤表示,德國的政策轉向是錯誤的,德國主要依靠外貿來促進經濟增長,而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德貿易對雙方非常重要且互利共贏,是雙邊關係的壓艙石。
孫恪勤認為,自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美國採取聯盟政策對華施壓,給了德國很大壓力。前總理默克爾離任,再加上俄烏戰爭,德國政治氣候大不如前,越多越多政界、企業界和智庫等人士靠攏美國。在如此大環境下,即使朔爾茨政府知道和中國經濟脫鉤不現實,但都力求表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分散對華投資和產業鏈。
孫恪勤形容這類立場後果嚴重:首先,德國要看美國臉色行事,將中德經貿關系政治化,影響德國自身利益和獨立性;其次,過於強調對華正常貿易「依賴和威脅」,限制德企在華投資,會嚴重損害寶馬、奔馳等中國市場占有率非常高的德企的利益,損害中德以至中歐關系;最後,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工業門類最全的製造業強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取代中國,所以德國將產業鏈、供應鏈轉向其他國家也並非易事。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頭5個月,隨著德國企業撤出俄羅斯,它們在中國的投資增長了21%。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而慕尼黑經濟研究所(Munich Ifo)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半數德國製造企業依賴來自中國的低成本投入。
深喉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