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環時社評:華盛頓緣何忽然想起太平洋島國?

2022-02-14 15:31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月12日從澳大利亞飛往斐濟,並在當天與17個太平洋島國領導人舉行視頻會晤。布林肯宣佈,將在所羅門群島重開美國大使館,還承諾將在氣候變化等太平洋島國關心的議題上提供幫助。

但幾乎所有媒體在報道時都提到,布林肯此行是為了「對抗中國影響力」。人們看到,太平洋島國已被華盛頓出於戰略自私,單方面划入衝突對抗的地緣政治版圖。

此前一天,白宮發佈了一份18頁的「美國印太戰略」文件,宣稱華盛頓將「有意義地擴展」在太平洋島國的外交存在,並將與他們進行包括美國軍事准入在內的關鍵談判。白宮還聲稱,要促進印太地區的「民主建設」,並幫助各國「部署先進的作戰能力」。

內地環球時報發表社評,指美國對太平洋島國地區的介入,身上帶著的依然是「美式民主」和「軍事力量」這兩把生鏽的板斧,幻想用它們就可以把太平洋劈成自己想要的形狀。

一如既往,布林肯沒忘做出挑撥離間的「規定性動作」。在斐濟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當布林肯不斷渲染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威脅,並且老調重彈地強調「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所受到的「脅逼」時,太平洋島國領導人最關心的恐怕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但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實在算不上可靠夥伴。在這次新聞發佈會上,斐濟代總理直言,「當美國表示有意退出《巴黎協定》時,我們感到被一個超級大國遺忘了」。

環球時報指出,一直以來,美國對太平洋島國缺乏穩定的興趣,每當有「戰略需要」時,它才會低下頭來看一看這個地區。美國在所羅門群島的大使館已經關閉了29年,駐斐濟大使自拜登總統上台至今依然懸而未決。此次迎接布林肯「歷史性訪問」的,是美國駐當地的臨時代辦。輿論都注意到,這是美國國務卿37年來首次訪問斐濟。但誰都看得出,若不是深陷「戰略焦慮症」,華盛頓恐怕再過37年也很難想得起太平洋島國。

環球時報指出認為,美國意圖「重返」太平洋島國,但太平洋島國真正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卻是華盛頓不關心的。在湯加遭遇災難性的火山爆發以後,近在隔壁的美澳是「援助」喊得最大聲的,但最先抵達湯加的物資卻來自中國。現在布林肯跑到這些地方去,不好好談雙邊合作和民生發展,反而警告他們中國很危險,誰是真心幫助他們的朋友,誰又是把他們當工具使,這些國家心裡難道不清楚嗎?還需要華盛頓去教嗎?

與美國國務卿時隔37年才想起斐濟不同,1985年以來,到訪斐濟的外長級別以上中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有20多位。如今,中國已經是太平洋島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對太平洋島國關心的氣候變化問題,中國不僅言出必行,將用最短時間從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還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為島國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尤為重要的是,中國和太平洋島國發展關係,從來都是公開透明、開放包容的,更不針對任何第三方。

環球時報質疑,美國口口聲聲說「印太要自由開放」,但它卻把自己的「安全焦慮」強塞給太平洋島國,赤裸裸地將衝突、對抗和不安注入這個地區。實踐證明,為了地緣政治競爭的「援助」,更多是滿足美國的戰略自私。以非洲為例,從奧巴馬政府的「電力非洲」倡議,到特朗普政府「繁榮非洲」倡議,再到拜登政府「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美國從來不缺看似闊綽的支票,但少有真心實意的兌現。過去這些年,美國對非洲的投入不升反降。

環時的結語是:現在美國忽然想起太平洋島國的時候,島民們最關心的是,「布林肯先生的訪問和承諾將在多快的時間內帶來可衡量的成果」。但根據以往經驗,人們有理由擔心,華盛頓在太平洋上放鞭炮,最終只是為了自己高興,別人可能也就聽了個響兒。

另外,美國的「美國印太戰略」文件,更勾划出美國計畫在2022年初推出「印太經濟框架」。美國政府希望這項行動倡議至少將部分填補自從前總統特朗普2017年退出多國貿易框架《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後美國在與印太地區接觸方面的一個空缺。

文件說,美國對待貿易的方式將「滿足勞工和環境的高標準」,這是明確表示拜登政府將會信守在與印太地區進行經濟交往時,不傷害美國就業機會的承諾。

但印太大國日本、澳洲已加入RCEP貿易協議,RCEP由中國主導,有15國參與,今年已生效,美國又想另起爐灶,會否太遲呢?

深喉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