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灣區|「每10個港人,就有一個東莞籍?」東莞 慈善家 學者

2024-07-18 14:00

香港開埠以後,很多東莞人都紛紛來到香港討生活,讓香港有了「每10個港人中,就有一個是東莞籍」的說法。他們遍布香港各行各業,用自己的勤勞為香港做着自己的貢獻,在此僅列舉一二。

莞城一角
莞城一角

盧禮屏(1829-1884)

盧禮屏出生於虎門村頭,幼時赤貧,成年後漂泊三藩市「淘金」從而發跡。回到家鄉的盧禮屏在多地建房置業,而且施醫贈藥,扶危濟困,在港影響日益提升,商業實力也隨之增強。為反對英商制約,與在港華商創辦「南北商行公所」,加強華商的話語權。
同時盧禮屏因熱心社會公益事業,被推薦為香港東華三院總理,並帶領東華三院逐漸發展成為全港規模最大的慈善社會福利機構。此後盧禮屏再次廣施善緣,以「保赤安良」為宗旨,牽頭成立香港歷史最為悠久的慈善機構之一的「保良公局」,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尊崇。

盧禮屏(1829-1884)
盧禮屏(1829-1884)
由1887年至1891年的5年間,保良局一共處理了逾2,750宗人口販賣案件,協助受害同胞返回家鄉與家人團聚。圖為銅鑼灣禮頓山道在1932年落成的保良局主樓。(保良局官網圖片)
由1887年至1891年的5年間,保良局一共處理了逾2,750宗人口販賣案件,協助受害同胞返回家鄉與家人團聚。圖為銅鑼灣禮頓山道在1932年落成的保良局主樓。(保良局官網圖片)

延伸閱讀:日行一善 造福社會 認識香港慈善史|中外歷史

王煜初(1843-1902)

王煜初名沾輝,字炳耀,煜初是他的號,出生於東莞。他是香港早期著名華人牧師,香港道濟會堂的司鐸。在道濟會中,他與孫中山結識,逐漸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積極支持者。
1896年,王煜初通過潛心研究,以粵音、北音、福潮音、客家音等18行省方言加以增減,確定93個韻母和30個聲母,出版了一部《拼音字譜》,字譜中還創造和宣導使用標點符號。為中文拼音、標點符號的首倡者。

王煜初(1843-1902)王牧師名沾輝,字炳耀,號煜初,東莞官涌鄉人。1843年11月在東莞出生,是禮賢會首位華人傳道王元深的長子。少時入讀禮賢會書館,受教於葉納清牧師(Rev. Ferdinand Genahr)門下。1866年王煜初與二弟王謙如同在禮賢會神道學堂畢業,旋獲教會分派東莞、新安各地傳道。(參考資料:《基督教週報》)
王煜初(1843-1902)王牧師名沾輝,字炳耀,號煜初,東莞官涌鄉人。1843年11月在東莞出生,是禮賢會首位華人傳道王元深的長子。少時入讀禮賢會書館,受教於葉納清牧師(Rev. Ferdinand Genahr)門下。1866年王煜初與二弟王謙如同在禮賢會神道學堂畢業,旋獲教會分派東莞、新安各地傳道。(參考資料:《基督教週報》)
孫中山入讀過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經常往學校附近的道濟會堂(今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聽道,王煜初牧師等堂主任提倡新知救國,教導和啟發了他。據歷史學者劉義章文章,道濟會堂是孫中山等許多革命黨員起義失敗後走避匿藏之處,形容王煜初牧師等「不遺餘力」地支持孫中山等革命家。(參考資料:李志剛主編《辛亥革命與香港基督教》)
孫中山入讀過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經常往學校附近的道濟會堂(今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聽道,王煜初牧師等堂主任提倡新知救國,教導和啟發了他。據歷史學者劉義章文章,道濟會堂是孫中山等許多革命黨員起義失敗後走避匿藏之處,形容王煜初牧師等「不遺餘力」地支持孫中山等革命家。(參考資料:李志剛主編《辛亥革命與香港基督教》)

延伸閱讀:為國興衰存亡守志 思想家和政治家──王陽明 顧炎武 孫中山 梁啟超|歷史人物

王寵益(1888-1930)

王寵益是王煜初的第6子,是中國微生物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先後在北洋大學堂、香港皇仁書院、香港西醫書院、英國愛丁堡大學苦讀,畢業時當選愛丁堡皇家內科學院院士。回到香港後任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主任,成為香港病理學研究的先驅,為中國微生物學和病理學的研究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王寵益(1888-1930)當王寵益在1908年1月畢業香港西醫書院的時候,12科中有6科取得優異,可謂名列前茅。由於當時香港醫學委員會由英國醫生操縱,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學生一概不予承認,不能在香港取得醫生行醫執照。因此王寵益經在愛丁堡大學就讀醫科的兄長王寵慶囑往深造。1908年中國還是滿清時代,一個家庭能有一個兒子在外國求學已是難得的事,而王家竟然有四個兒子分別在美國和英國留學,這似是不可以想像的。(參考資料:《基督教週報》)
王寵益(1888-1930)當王寵益在1908年1月畢業香港西醫書院的時候,12科中有6科取得優異,可謂名列前茅。由於當時香港醫學委員會由英國醫生操縱,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學生一概不予承認,不能在香港取得醫生行醫執照。因此王寵益經在愛丁堡大學就讀醫科的兄長王寵慶囑往深造。1908年中國還是滿清時代,一個家庭能有一個兒子在外國求學已是難得的事,而王家竟然有四個兒子分別在美國和英國留學,這似是不可以想像的。(參考資料:《基督教週報》)

王吉民(1889-1972)

王吉民是東莞官涌人,少時求學於香港聖保羅書院、皇仁書院和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50多年的醫學研究中,編撰出《中國歷代醫學之發明》等書,和伍連德合著的《中國醫學》,用英文向世界介紹了中國醫學,極大地展示了中華醫學的博大精深。成為中華醫學史學會創辦人之一、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

王吉民(1889-1972)
王吉民(1889-1972)
王吉民為王煜初侄兒。(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自助導賞手冊資料)
王吉民為王煜初侄兒。(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自助導賞手冊資料)

李祖澤(1933-)

李祖澤是東莞望族「縣後李」的子弟,他幼年恰逢國難,隨父母流亡抗戰受到不少苦難,但向學之心始終堅定。1952年李祖澤放棄了清華學校深造的機會,響應國家愛國號召,留在香港進入三聯書店開始了兢兢業業的出版工作。
李祖澤從業的50多年中,從一個普通的店員、編輯主任,最終成長為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發展為擁有數10間海內外成員的公司和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新書約佔香港中文圖書出版總量的三分一,發行網和零售點已延伸至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把香港的中文出版引進了國際市場。2009年李祖澤當選為「新中國成立60年來百名優秀出版人物」,是港澳台地區唯一的入選者。

李祖澤(1933-)
李祖澤(1933-)

文:鴻文館文化工作室、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保良局禮賢會手冊

本文由鴻文館文化工作室供稿,小白楊出版社策劃。

相關文章: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