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熱辣辣一古人消暑大法
2024-07-07 16:30
每當天氣炎熱,大家可以通過冷氣、風扇等去消暑,但是在中國古代,沒有電力也沒有機械,那麼古代人又是用甚麼方法去熬過漫長酷熱的夏天呢?今期就跟大家一起探討古代人的消暑大法。
民以食為天 從飲食消暑
炎炎夏日,最能消暑的莫過於喝一口冰涼汽水,再吃一口冰鎮雪糕。翻閱古籍才發現,原來冰品並非現代人的專屬,早在唐朝已經非常盛行。根據《唐六典》記載:「大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並供其膳食。」槐葉冷淘就是用槐葉與麵粉所製成的涼麵,是唐朝皇室貴族的消暑良品。北宋書籍《東京夢華錄》提到,每到夏天,市集就會有刨冰、「冰酪」(古代的雪糕)、「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椰子水」、「冰雪冷元子」(即是冰鎮湯圓) 等數十種消暑冷飲甜品出售。
到了清朝,夏天甜品冷飲的發展更加趨向多元化,《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北京夏季涼飲,以為佳品。系以烏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圈之,久而自涼,不傷人,且祛暑也。」這個就是今天所說的酸梅湯了。清朝時的嚴辰〈憶京都詞〉也提到 :「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涼沁心脾。」說明當時有吃冰涼水果消暑的習慣。《燕京歲時記》亦有記載:「京師暑伏以後,則寒賤之子擔冰吆賣,日冰胡兒。」「冰胡兒」也就是今天的「雪條」。
不用電的冷氣和冰箱
不論古今,面對炎夏,人們理所當然會想用冰塊降低室内氣溫,或冰鎮食物。《周禮》記載:「祭祀共冰鑑,賓客共冰。」意思是將冰塊放在「冰鑑」這個器皿中,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而漢朝學者鄭玄曾解釋甚麼是「冰鑑」:「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於中,以御温氣。」即可以將冰塊放人鑑中,再放入食物,以此紓缓熱氣。換言之,這個 「冰鑑」可以說是古代的「雪櫃」了。
然而,古代没有電力,那麼如何能保持冰塊,從冬天到夏天這麼長的時間都不融化呢?其實,從周朝開始,就已經有妙法:將冬天收集的冰塊儲藏到開控的地下
室之中。
由於地下溫度較低,因此冰塊可保持不融化,而這此地下室便稱為「冰窖」。《詩經•豳風•七月》一詩描述了 周朝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亦提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所謂「凌陰」就是冰窖,意思是人們在冬天會開挖冰塊,並存放在陰涼的冰窖之中。清朝書籍《養吉齋叢錄》亦有記載:「紫禁城內舊時冰窖五所,其四所各藏冰五千塊。」
在古代,大多數平民百姓生活並不富足,因此多數人的消暑方法都極為簡單及原始,例如用扇子、涼席等以植物製作的物品,早至周朝開始已經出現。現時瀋陽故宮博物院均有冰鑑和扇子等文物館藏,不但充满藝術美,更展現古人的智慧。
貴族專屬一玉器消暑法
古人還有一種較為特別的消暑方法,就是運用玉器。玉器表面較為清涼,長期接觸可以一定程度上令身體感到涼快;而玉器稀少昂貴,因此一般只有古代皇室貴族才會用這一種奢侈的消暑方法。
相傅唐玄宗的妃子楊貴妃,因體型豐腴,每到夏天都難以忍受,她的其中一個消暑方法就是口含玉器,借玉器的清涼緩解炎熱。根據五代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日含一玉魚兒於口中,蓋借其涼津洪肺也。」相傳武則天、慈禧等人亦有在夏天躺在玉枕頭上的習慣,南宋李清照亦曾在〈醉花陰〉中寫到:「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呢!
衣著有學問 輕薄材質備受歡迎
熱潮來臨之際,家家戶戶忙於整理衣櫃,將厚而保暖的大衣收起,取出透氣清爽的短袖衫,而古人則從衣服的材質人手。
不同的材質會影響穿著的舒適程度,古人造夏衣時喜歡用夏布,即是用苧麻紗織品的統稱。苧麻是中國特產植物,又稱為白葉苧麻,有着最長最幼細的纖維,且有良好纖維強力和透氣性,能吸水散熱,因此苧麻製衣穿著起來非常涼爽,很適合夏天。
通過分析出土文物的背景,我們得知約在 4000 多年前古人便已使用苧麻織作。《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曾記載鄭子產曾送吳公子季札「紵衣」,即是苧麻織衣。除了苧麻,古代貴族也喜愛用蠶絲製衣,不僅非常輕盈,視覺上更顯高貴。1972年在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件「直裾素紗禪衣」,整件衣服的重量僅得 49克,主要以蠶絲編織,清透柔亮,所謂薄如蟬翼就是如此了。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