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理大研發太空裝置立功 助國家完成人類史上首個月背採樣任務

2024-06-08 06:30

由理大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 置」隨嫦娥六號登月,完成全自動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 鍾健華攝
由理大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 置」隨嫦娥六號登月,完成全自動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 鍾健華攝

嫦娥六號日前成功在月球背面採集樣本,其中,由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隨嫦娥六號登月,完成全自動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是人類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表土採樣。領導理大科研團隊的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表示,受到地球、月球自轉速度影響,人類不能直接觀測月背及直接通訊,導致今次任務在探測和登陸的難度及挑戰比月球正面採樣更大。 

記者 鍾綽盈

有別於之前其他國家以鑽取及人手挖掘的方式採樣,「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系統配備封裝系統以全自動多點方式採樣。
有別於之前其他國家以鑽取及人手挖掘的方式採樣,「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系統配備封裝系統以全自動多點方式採樣。
(由左至右)工業中心總監衛漢華、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工業中心副總監譚惠民,向傳媒介紹「表取採樣執行 裝置」。
(由左至右)工業中心總監衛漢華、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工業中心副總監譚惠民,向傳媒介紹「表取採樣執行 裝置」。
領導理大科研團隊的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
領導理大科研團隊的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
嫦娥六號早前成功在月球背面採集樣本。
嫦娥六號早前成功在月球背面採集樣本。
隨嫦娥六號登月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由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研發。
隨嫦娥六號登月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由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研發。
「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完成全自動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
「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完成全自動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
由理大研發的裝置,協助國家完成人類史上首次月背表土採樣任務。
由理大研發的裝置,協助國家完成人類史上首次月背表土採樣任務。


「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由理大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日前隨嫦娥六號登陸月球背面,完成全自動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載有月壤樣本的嫦娥六號,預計本月25日將樣品帶回地球。


研發耗時6年 月背探測

身兼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的容啟亮表示,研發「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的過程大約花了5至6年,在北京進行約兩年測試後,才正式使用。他解釋,整個採樣過程首先由安裝在採樣器甲和乙旁的高溫近攝相機導航採樣,然後將樣本倒進初級封裝系統的樣本罐內。當採樣完成後,封裝系統將月球樣本封裝保存。採樣器在近攝相機導航下,再將樣本罐準確地提放到上升器內帶回地球。

延伸閱讀:嫦娥六號︱如何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四步驟大揭秘

裝置由理大科研團隊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
裝置由理大科研團隊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
研發過程大約花了5至6年。
研發過程大約花了5至6年。
裝置在北京進行約2年測試後,才正式使用。
裝置在北京進行約2年測試後,才正式使用。
容啟亮解釋,整個採樣過程首先由安裝在採樣器甲和乙旁的高溫近攝相機導航採樣。
容啟亮解釋,整個採樣過程首先由安裝在採樣器甲和乙旁的高溫近攝相機導航採樣。
然後將樣本倒進初級封裝系統的樣本罐內。
然後將樣本倒進初級封裝系統的樣本罐內。
當採樣完成後,封裝系統將月球樣本封裝保存。
當採樣完成後,封裝系統將月球樣本封裝保存。
採樣器在近攝相機導航下,再將樣本罐準確地提放到上升器內帶回地球。
採樣器在近攝相機導航下,再將樣本罐準確地提放到上升器內帶回地球。


自動採樣避免污染問題

被問及選擇月背而不是月球正面採樣的原因,容啟亮解釋,由於月球正面有地球保護,較少被流星撞到,正面坑度較少,但月背受到較多撞擊,所以科學價值較高。他又指出,有別於之前其他國家以鑽取及人手挖掘的方式採樣,「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系統配備封裝系統以全自動多點方式採樣。而對比人手採樣,他表示這種無人自動採樣的方式更能避免污染問題。
 
另外,容啟亮指出,受到地球、月球自轉速度影響,人類不能直接觀測月背及直接通訊,導致今次任務在探測和登陸的難度及挑戰比月球正面採樣更大。他又指,月背輻射性在太陽風暴影響下會重很多,另外,日夜溫差大、月面環境複雜、月壤特性不確定等都增加了在月背採樣的難度。但他表示,團隊憑藉過往在航天項目累積的經驗,在嫦娥六號裝置進行多項改進,令採樣任務可以更快速完成。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表示,理大先後協助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和天問一號火星任務取得成功,他期望日後可進一步發揮大學的專長,與內地科研專家合作,為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同時,他希望政府能投放更多資源,讓大學能長久地進行航天相關的科研項目。

延伸閱讀:嫦娥六號︱月壤啟程回地球 中科院月球樣品實驗室「三套房」設計曝光


--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