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備戰世史科|世史精讀筆記—1997前香港政治發展 行政主導/華人精英與領袖/代議政制
2024-02-23 14:00
世史精讀1997前香港政治發展
主題甲「20世紀亞洲的現代化與蛻變」的「香港的現代化與蛻變」部分,要求同學通過探究20世紀初至1997年香港在政治及制度上的轉變,指出政治發展的主要趨勢、不同階段的發展及其主要特色。現臚列研習重點,幫助同學掌握本課題旨。
課題:香港的現代化與蛻變──政治及行政轉變
蛻變
- 巨大而徹底的根本性轉變,而非簡單及普通的改變
- →要回應此字眼,宜舉出決定性的論據,例如重大歷史事件
行政主導
- 英治時期香港政治體制的運作模式
- 意指政府的施政以行政機關為主導,由行政首長與行政部門提出政策或法例草案,再交由立法機關審議、批准與監督
- →在英治時期,港督為行政主導的核心
行政局及立法局
- 英治時期港督的諮詢機構,早期成員全由港督委任,大多更是政府官員
- 立法局至1980年代引入選舉,行政局則一直沿用委任制
- →兩局的構成,反映政府權力集中於以港督為首的行政部門
華人精英與領袖
- 自19世紀末崛起的華人階層,對香港日漸發揮重要角色及貢獻
- 在英治時期成為被拉攏的對象,作為政府與華人溝通的橋樑
- →華人精英與領袖的崛起,反映華人地位的初步提升
葛量洪改革
- 葛量洪於1947至1957年就任港督,推行有限度的制度改革
- 包括增加兩局的非官守議員數目,恢復市政局選舉及推行公務員本地化
- →葛量洪的有限度改革未能回應社會要求
1966至1967年暴動
- 兩次大規模暴動令香港政府意識到有必要作出重大改革,以緩和不滿情緒
- 政府此後積極於行政、房屋、教育、社會保障等進行多方面的改革
- →兩場暴動被視為政府展開多元行政轉變的轉捩點
代議政制
- 指由選民通過選舉選出代表(議員)參與議會事務的制度
- 香港政府自1970年代末起推行代議政制,以地方層面(區議會、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為試點,逐步擴展至中央層面(立法局)
- →代議政制的發展提高香港華人的參政度,包括投票權與被選舉權
- →代議政制的發展亦促成政黨政治出現,對行政主導模式造成一定衝擊
《中英聯合聲明》
- 由中國與英國於1984年達成
- 按照聲明,中國將於1997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根據「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的方針處理香港事務
- →聲明發表後,香港政府加快民主化步伐,引入更多民選議席
壓力團體與政黨
- 壓力團體:通過向政府提出訴求甚至施壓,以爭取團體及其成員的利益
- 政黨:隨着代議政制的擴展,部分政黨積極競逐不同議會的民選議席
- →政黨興起反映市民日益關注政治事務,希望通過議員監察政府施政
區議會於1982年創立,是地區層面的地方議會和區域組織。本年12月10日為區議會選舉投票日。
文:雅集出版社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