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研漸凍人症新發病機制 患者感喜悅:超碼有個冀望

2024-01-08 21:36

對於是次針對藥物的研究,患者施先生感到喜悅,胡先生則形容研究的「大方向是好的」。鍾健華攝。。
對於是次針對藥物的研究,患者施先生感到喜悅,胡先生則形容研究的「大方向是好的」。鍾健華攝。。

中文大學研究團隊與牛津大學合作,針對漸凍症人之中經遺傳而病發的「C9漸凍人症患者」,發現其疾病機制。現年57歲的漸凍人症患者施先生有份出席昨日的研究成果發布會,對於是次針對藥物的研究感到喜悅,「有藥醫喎,起碼有個冀望。」

中文大學研究團隊與牛津大學合作,針對漸凍症人之中經遺傳而病發的「C9漸凍人症患者」,發現其疾病機制。鍾健華攝。
中文大學研究團隊與牛津大學合作,針對漸凍症人之中經遺傳而病發的「C9漸凍人症患者」,發現其疾病機制。鍾健華攝。

於49歲確診的施先生當時任職司機,發病初時僅一隻手指無法動彈,求診時醫生指是頸椎病。直至求診第3年時在施先生詢問下,當值醫生才證實該病為漸凍人症。施先生形容這個病是『打大佬』。「每一晚很辛苦的時候不可以想『很辛苦』,要想其他東西令自己開心。」與妻子育有2名孩子的他,於生活上仍有賴家人、非牟利組織的援助。

至於發病至今已12年胡先生則認為研發「大方向是好的」,但又指在香港或中國的漸涷人症患者之中,該藥物可能用到的機會較少。胡先生指現時說話不伶俐、脾氣不夠,唯慶幸還能夠正常呼吸、睡覺亦沒有大礙。需以輪椅代步,胡先生仍於12年來探訪過逾百名漸凍人症患者,形容「是希望以經驗幫助病友積極面對這個病。」

香港肌健協會去年建立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收集本港約4份1患者數據,以掌握患者情況及需要。會長呂文林指,由於初期病徵難以辨認,患者平均向4名醫生求醫、進行5次詳細檢查後方確診患病,平均花近1年時間,更有12%患者需花逾2年。當中3分2患者現已嚴重殘疾,活動能力大受限制。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