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驥 - 氣候變化環境下 香港的極端水災(上)|科研創新
2023-12-04 12:53
2023年9月7日晚上至翌日凌晨,香港和深圳遭遇了破歷史紀錄的極端暴雨。香港天文台總部1小時錄得158.1毫米降雨量,刷新了天文台小時降雨量紀錄。當天12小時降雨量超過600毫米,也是天文台自1884年開始有降雨紀錄以來的新紀錄。
此次創歷史紀錄的暴雨造成極端水災,香港多區發生嚴重水浸,造成重大破壞和財物損失。政府相關部門解釋今次極端水災的原因時稱:此次極端降雨為「500年一遇」,而防洪設施只能應付「200年一遇」的洪水。到底,普羅大眾應怎樣理解「500年一遇」的降雨?在全球氣候變化的環境下,香港又該如何應對極端水災?
「500年一遇」的暴雨
簡單來說,「500年一遇」的意思,500年其實是所謂的「重現期」,也可以稱為「頻率」,是統計上的概念。頻率是指某一特定降雨強度在未來出現的機率。500年「重現期」並不是指500年才出現一次,而是指每年出現這樣嚴重程度的降雨有0.2%(=1/500)的發生機率。一年之內出現兩個「500年一遇」的強降雨也是有可能的。事實上,9月7日半夜11時至12時,降雨量達158.1毫米後,暴雨並未停止,9月8日早上7時至8時,又錄得1小時103毫米的降雨,該小時降雨強度是「10年一遇」,即出現的機率是10%(=1/10)。
在防洪工程設計中,工程師們需要用客觀的標準,對降雨和洪水的強度進行劃分。這些標準對於洪水預警、防洪設施設計和城市規劃等具有實際意義。譬如,一場歷時5小時的降雨,可以選取不同時間長度(比如10分鐘、半小時或1小時)的最大降雨強度,用於評估此場降雨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重現期」。降雨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的降雨量;例如,10分鐘內有10毫米降雨量,其降雨強度就是60毫米/小時。
一個地區降雨的「重現期」,是基於該地區長期(一般需要30年)觀測的降雨資料進行分析獲得。首先,將實測降雨資料,按不同時間長度進行歸類;然後對於同一時間長度(比如10分鐘)一系列的實測降雨強度,進行從大到小排序,將每個降雨強度應用統計方法賦予一個對應的「重現期」(即「頻率」)。最後,分析同一頻率不同時間長度的不同降雨強度,獲得相對應的專業統計函數,應用該函數獲得一條頻率曲線。該頻率曲線可以延伸到不同時間尺度(比如1分鐘),從而獲得在該頻率下其他不同時間尺度的降雨強度。
洪水嚴重程度定義
同時,依據專業統計函數,可以推算出不同時間長度上其他頻率對應的降雨強度,從而得到其他不同頻率的曲線。例如,我們只有60年的實測降雨資料,通過頻率分析可以得到500年、1000年的不同頻率曲線。此次歷史暴雨指的是1小時時間尺度的降雨強度(158.1毫米/小時),對應渠務署降雨頻率曲線,是接近500年一遇「重現期」的降雨強度,簡稱為「500年一遇」的暴雨。
描述洪水嚴重程度,也是採用「重現期」這一概念,也是應用頻率曲線,但是與降雨的頻率曲線有根本性的區別。降雨的一條頻率曲線,針對的是一個頻率在不同時間長度上的降雨強度,不同的頻率有不同的曲線。對於洪水,在地面上的一個位置(通常是河流的一個斷面),洪水頻率只有一條曲線,用來表達不同頻率對應的不同洪水強度。洪水嚴重程度不僅與降雨強度有關,也與匯水區域的地形、土地利用、前期降雨量等因素密切相關。
香港山多坡陡,高度城市化;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後匯流迅速。很多區域,山坡頂的洪水短短10幾分鐘就可到達山腳,所以在香港往往可以用1小時的降雨強度,來初步評估水災程度。由於山坡陡斜,坡面水流速度較快,土壤侵蝕嚴重;同時,滑坡頻發,洪水中往往夾帶大量泥沙,甚至樹枝和其他雜物,堵塞河道或排水管網,造成局部洪水。所以,香港極端水災的成因複雜,需要加強調查研究。
文: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香港海外學人聯合會理事陳驥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12月4日教育版專欄「大學之道」
延伸閱讀:
陳嘉玉 - 朝向AI時代:師生、我與GenAI和ChatGPT的旅程|科研創新
李玉國 - 機械工程 在傳染病防控及生物醫學的應用|科研創新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