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語文 | 細看隱逸文化 隱士懷才不遇遠離塵囂 宅男宅女 社恐成蟄居族

2023-11-13 18:07

細看隱逸文化

現代社會將不愛出門、喜歡窩在家中的人稱為「宅男」、「宅女」,對於那些不好社交、容易緊張腼腆的人則稱為「社恐」(即自嘲「社交恐懼症」的意思)。原來在古代,那些遠離塵囂的有志之士被稱作「隱士」,他們各自因為不同的際遇緣由而踏上隱逸之路,以不為人知的方法默默地追尋理想。然而到了現代社會,隱逸背後的故事不盡是正面,甚至可能與社會問題扯上關係。

隱逸的涵義 中國的隱逸文化由來已久。根據《辭海》記載,隱士指「隱居不仕的人」除此以外,顏師古注《漢書.律曆志》時點出:「逸民,謂有德而隱處者」,凸顯隱士都是道德高尚之人。隱逸文化和儒道思想關係密切,兩家經典都曾探討歸隱的涵意。《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意指天下政治清明便應出仕,政局黑暗時則應隱居;道家
則強調隱居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個人修為,提出「小隱於野,中隱於市,大隱於朝」,指隱士共有「小隱」、「中隱」、「大隱」三種形式,若能以恬淡的心境面對朝堂的紛擾,便能達致「大隱」的境界。

中國的隱逸文化由來已久。
中國的隱逸文化由來已久。
傳說三皇五帝時的巢父、許山,不受君位而隱,商周有伯夷、叔齊,魏晉則是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還有「詩仙」李白、北宋隱士林和靖、元代梅花畫家王晃、明代狂禪居士徐渭,直到清代畫家鄭板橋,都是隱逸文人在各個時代的代表。他們秉持個人信念,不為五斗米折腰,超脫歸隱,為後世留下隱逸的典範,受到世人讚譽。
傳說三皇五帝時的巢父、許山,不受君位而隱,商周有伯夷、叔齊,魏晉則是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還有「詩仙」李白、北宋隱士林和靖、元代梅花畫家王晃、明代狂禪居士徐渭,直到清代畫家鄭板橋,都是隱逸文人在各個時代的代表。他們秉持個人信念,不為五斗米折腰,超脫歸隱,為後世留下隱逸的典範,受到世人讚譽。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尖銳,社會動盪不安。 在此大背景下,隱逸文化應運而生。 許多士大夫寄情於山水,循跡於江湖,透過遊山玩水,以另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情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發展形態有著密切的聯繫。 此外,這段時期的旅遊之所以得以快速發展,還有賴於「地記」的盛行。 所謂「地記」是中國古老的方志形式,即地方性的人物記傳和專記一方風土的地理著作的結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尖銳,社會動盪不安。 在此大背景下,隱逸文化應運而生。 許多士大夫寄情於山水,循跡於江湖,透過遊山玩水,以另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情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發展形態有著密切的聯繫。 此外,這段時期的旅遊之所以得以快速發展,還有賴於「地記」的盛行。 所謂「地記」是中國古老的方志形式,即地方性的人物記傳和專記一方風土的地理著作的結合。

歸隱詩人

古來歸隱者眾,箇中原因亦然,只因歷來眾多有識之士滿懷報國熱誠,大部分卻逃不過「懷才不遇」的詛咒,黯然投奔山林。東晉詩人陶淵明出身名門,自小飽讀詩書,可惜一直只能擔任祭酒、參軍之類的低微官職。由於無法在官場上實現抱負,素來喜愛自然的他在彭澤任縣令八十多天後,便決定辭官歸隱田園。唐代詩人孟浩然早年曾有志為官,但應考進士落榜,鬱鬱不得志。相傳他曾向唐玄宗朗讀自己的詩句,機會千載難逢,他讀了自己寄託懷才不遇之情的《歲暮歸南山》,可惜唐玄宗聽罷其中一句——「不才明主棄」,便氣憤難平,認為他誣陷自己埋沒人才。失去了入仕機會後,孟浩然便決意歸隱,縱情山水。陶淵明和孟浩然二人都在隱居生活中悟出自然之道,以具田園氣息的作品聞名於世。而「大隱於朝」的隱士不多,被後世尊稱為「詩佛」的唐代詩人王維正是朝堂中的隱士。他經歷了安史之亂,在動盪不安中見識到政治的黑暗,即使晚年身居要職,官至尚書右丞,也無意在朝廷上大展拳腳,而是沉醉在佛法和田園生活中,過着半隱半仕的生活,並於《酬張少府》一詩寫下「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來表明心志。

古來歸隱者眾,箇中原因亦然,只因歷來眾多有識之士滿懷報國熱誠,大部分卻逃不過「懷才不遇」的詛咒,黯然投奔山林。東晉詩人陶淵明出身名門,自小飽讀詩書,可惜一直只能擔任祭酒、參軍之類的低微官職。由於無法在官場上實現抱負,素來喜愛自然的他在彭澤任縣令八十多天後,便決定辭官歸隱田園。東晉詩人陶淵明出身名門,自小飽讀詩書,可惜一直只能擔任祭酒、參軍之類的低微官職。由於無法在官場上實現抱負,素來喜愛自然的他在彭澤任縣令八十多天後,便決定辭官歸隱田園。
古來歸隱者眾,箇中原因亦然,只因歷來眾多有識之士滿懷報國熱誠,大部分卻逃不過「懷才不遇」的詛咒,黯然投奔山林。東晉詩人陶淵明出身名門,自小飽讀詩書,可惜一直只能擔任祭酒、參軍之類的低微官職。由於無法在官場上實現抱負,素來喜愛自然的他在彭澤任縣令八十多天後,便決定辭官歸隱田園。東晉詩人陶淵明出身名門,自小飽讀詩書,可惜一直只能擔任祭酒、參軍之類的低微官職。由於無法在官場上實現抱負,素來喜愛自然的他在彭澤任縣令八十多天後,便決定辭官歸隱田園。
唐代詩人孟浩然早年曾有志為官,但應考進士落榜,鬱鬱不得志。相傳他曾向唐玄宗朗讀自己的詩句,機會千載難逢,他讀了自己寄託懷才不遇之情的《歲暮歸南山》,可惜唐玄宗聽罷其中一句——「不才明主棄」,便氣憤難平,認為他誣陷自己埋沒人才。失去了入仕機會後,孟浩然便決意歸隱,縱情山水  陶淵明和孟浩然二人都在隱居生活中悟出自然之道,以具田園氣息的作品聞名於世。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孫,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
唐代詩人孟浩然早年曾有志為官,但應考進士落榜,鬱鬱不得志。相傳他曾向唐玄宗朗讀自己的詩句,機會千載難逢,他讀了自己寄託懷才不遇之情的《歲暮歸南山》,可惜唐玄宗聽罷其中一句——「不才明主棄」,便氣憤難平,認為他誣陷自己埋沒人才。失去了入仕機會後,孟浩然便決意歸隱,縱情山水 陶淵明和孟浩然二人都在隱居生活中悟出自然之道,以具田園氣息的作品聞名於世。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孫,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
漢代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出仕做官,攜家人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裡,四十年代赴長安謀仕不遇,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追步鄉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闢一住處。陶淵明和孟浩然二人都在隱居生活中悟出自然之道,以具田園氣息的作品聞名於世。
漢代著名隱士龐德公,因拒絕出仕做官,攜家人隱居鹿門山,從此鹿門山就成了隱逸聖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隱居峴山南園的家裡,四十年代赴長安謀仕不遇,遊歷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追步鄉先賢龐德公的行跡,特為在鹿門山闢一住處。陶淵明和孟浩然二人都在隱居生活中悟出自然之道,以具田園氣息的作品聞名於世。
 而「大隱於朝」的隱士不多,被後世尊稱為「詩佛」的唐代詩人王維正是朝堂中的隱士。他經歷了安史之亂,在動盪不安中見識到政治的黑暗,即使晚年身居要職,官至尚書右丞,也無意在朝廷上大展拳腳,而是沉醉在佛法和田園生活中,過着半隱半仕的生活,並於《酬張少府》一詩寫下「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來表明心志。唐‧王維《江山雪霽圖》(局部)
而「大隱於朝」的隱士不多,被後世尊稱為「詩佛」的唐代詩人王維正是朝堂中的隱士。他經歷了安史之亂,在動盪不安中見識到政治的黑暗,即使晚年身居要職,官至尚書右丞,也無意在朝廷上大展拳腳,而是沉醉在佛法和田園生活中,過着半隱半仕的生活,並於《酬張少府》一詩寫下「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來表明心志。唐‧王維《江山雪霽圖》(局部)

現代鄉間隱士

隱士並非只存在於古代,現代也有不少人主動選擇在偏遠的鄉間生活,取得生命中的寧靜。英國冒險家Ben Fogle走訪世界各地,探訪隱居在偏遠角落的隱士,並將他們的生活拍攝成節目《Ben Fogle: New Lives InThe Wild》。節目主人翁包括千里迢迢從加拿大到泰國森林修行的僧侶、在新西蘭放牧的四人家庭、獨居在愛爾蘭荒野小屋的八十歲寡婦等。在現代,也許他們會被貼上「奇人異士」的標籤,但是他們依舊怡然自樂,在世界的一隅守護着自己喜愛的生活。本地山林間亦有隱士出沒,環保人士莫皓光綽號「野人」,這個名號正是他的生活寫照。他自二○○六年起回歸鄉郊生活,十逾年間一直貫徹環保理念,在山野間開地耕作,栽種蔬果,自給自足,以節能省電為生活原則。他亦創辦了社會企業「自然脈絡」,擔任自然活動導師,在物質過剩的香港推廣簡樸生活。

隱士並非只存在於古代,現代也有不少人主動選擇在偏遠的鄉間生活,取得生命中的寧靜。英國冒險家Ben Fogle走訪世界各地,探訪隱居在偏遠角落的隱士,並將他們的生活拍攝成節目《Ben Fogle: New Lives InThe Wild》。
隱士並非只存在於古代,現代也有不少人主動選擇在偏遠的鄉間生活,取得生命中的寧靜。英國冒險家Ben Fogle走訪世界各地,探訪隱居在偏遠角落的隱士,並將他們的生活拍攝成節目《Ben Fogle: New Lives InThe Wild》。
節目主人翁包括千里迢迢從加拿大到泰國森林修行的僧侶、在新西蘭放牧的四人家庭、獨居在愛爾蘭荒野小屋的八十歲寡婦等。節目主人翁包括千里迢迢從加拿大到泰國森林修行的僧侶、在新西蘭放牧的四人家庭、獨居在愛爾蘭荒野小屋的八十歲寡婦等。圖為Ben Fogle到挪威探訪首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探險家Randi Skaug。
節目主人翁包括千里迢迢從加拿大到泰國森林修行的僧侶、在新西蘭放牧的四人家庭、獨居在愛爾蘭荒野小屋的八十歲寡婦等。節目主人翁包括千里迢迢從加拿大到泰國森林修行的僧侶、在新西蘭放牧的四人家庭、獨居在愛爾蘭荒野小屋的八十歲寡婦等。圖為Ben Fogle到挪威探訪首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探險家Randi Skaug。
節目主人翁包括千里迢迢從加拿大到泰國森林修行的僧侶、在新西蘭放牧的四人家庭、獨居在愛爾蘭荒野小屋的八十歲寡婦等。在現代,也許他們會被貼上「奇人異士」的標籤,但是他們依舊怡然自樂,在世界的一隅守護着自己喜愛的生活。
節目主人翁包括千里迢迢從加拿大到泰國森林修行的僧侶、在新西蘭放牧的四人家庭、獨居在愛爾蘭荒野小屋的八十歲寡婦等。在現代,也許他們會被貼上「奇人異士」的標籤,但是他們依舊怡然自樂,在世界的一隅守護着自己喜愛的生活。
本地山林間亦有隱士出沒,環保人士莫皓光綽號「野人」,這個名號正是他的生活寫照。他自二○○六年起回歸鄉郊生活,十逾年間一直貫徹環保理念,在山野間開地耕作,栽種蔬果,自給自足,以節能省電為生活原則。他亦創辦了社會企業「自然脈絡」,擔任自然活動導師,在物質過剩的香港推廣簡樸生活。
本地山林間亦有隱士出沒,環保人士莫皓光綽號「野人」,這個名號正是他的生活寫照。他自二○○六年起回歸鄉郊生活,十逾年間一直貫徹環保理念,在山野間開地耕作,栽種蔬果,自給自足,以節能省電為生活原則。他亦創辦了社會企業「自然脈絡」,擔任自然活動導師,在物質過剩的香港推廣簡樸生活。

隱青蟄居成病態

放眼現代社會,社會架構從古至今的改變令人際交往變得更為頻繁,交際已經變成我們的日常需求。部分人備受人際關係、求職困難、學業成績等問題影響,導致他們封閉自我,無法融入社會,可說是「現代隱士」,在香港社會則標籤為「隱蔽青年」。有調查指12至29歲青少年中,約有百分之1至3為隱蔽青年,他們拒絕和人交流,大多沉迷網上世界,衍生各種問題。日本也有類似的社會現象, 稱之為「蟄居族」。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蟄居族指不去工作或上學,只待在家裏,幾乎不會和家人以外的人互動,並持續這個狀態長達六個月以上的人。知名動畫編劇岡田麿里曾是蟄居一族,她曾因被欺凌而拒絕上學,撰寫了自傳《不能去學校的我到寫出「未聞花名」「好想大聲說出心底的話」》,日本放送協會更將其改編為電視劇。據統計,現時日本有超過一百萬人是蟄居族,當中更不乏中年人。蟄居成因複雜,難以一概而論。這種現象不禁令人感歎,社會對古今隱逸之士的看法竟有那麼大的差別。到了現代,甚至越來越多人選擇過隱逸的生活。放眼將來,隱逸之義,又將如何定奪?

放眼現代社會,社會架構從古至今的改變令人際交往變得更為頻繁,交際已經變成我們的日常需求。部分人備受人際關係、求職困難、學業成績等問題影響,導致他們封閉自我,無法融入社會,可說是「現代隱士」,在香港社會則標籤為「隱蔽青年」。有調查指12至29歲青少年中,約有百分之1至3為隱蔽青年,他們拒絕和人交流,大多沉迷網上世界,衍生各種問題。
放眼現代社會,社會架構從古至今的改變令人際交往變得更為頻繁,交際已經變成我們的日常需求。部分人備受人際關係、求職困難、學業成績等問題影響,導致他們封閉自我,無法融入社會,可說是「現代隱士」,在香港社會則標籤為「隱蔽青年」。有調查指12至29歲青少年中,約有百分之1至3為隱蔽青年,他們拒絕和人交流,大多沉迷網上世界,衍生各種問題。
日本也有類似的社會現象, 稱之為「蟄居族」。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蟄居族指不去工作或上學,只待在家裏,幾乎不會和家人以外的人互動,並持續這個狀態長達六個月以上的人。知名動畫編劇岡田麿里曾是蟄居一族,她曾因被欺凌而拒絕上學,撰寫了自傳《不能去學校的我到寫出「未聞花名」「好想大聲說出心底的話」》,日本放送協會更將其改編為電視劇。據統計,現時日本有超過一百萬人是蟄居族,當中更不乏中年人。蟄居成因複雜,難以一概而論。這種現象不禁令人感歎,社會對古今隱逸之士的看法竟有那麼大的差別。到了現代,甚至越來越多人選擇過隱逸的生活。放眼將來,隱逸之義,又將如何定奪?
日本也有類似的社會現象, 稱之為「蟄居族」。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蟄居族指不去工作或上學,只待在家裏,幾乎不會和家人以外的人互動,並持續這個狀態長達六個月以上的人。知名動畫編劇岡田麿里曾是蟄居一族,她曾因被欺凌而拒絕上學,撰寫了自傳《不能去學校的我到寫出「未聞花名」「好想大聲說出心底的話」》,日本放送協會更將其改編為電視劇。據統計,現時日本有超過一百萬人是蟄居族,當中更不乏中年人。蟄居成因複雜,難以一概而論。這種現象不禁令人感歎,社會對古今隱逸之士的看法竟有那麼大的差別。到了現代,甚至越來越多人選擇過隱逸的生活。放眼將來,隱逸之義,又將如何定奪?

文:星島中學學生報《S-FILE》編輯部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