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玉 - 朝向AI時代:師生、我與GenAI和ChatGPT的旅程|科研創新
2023-08-25 16:00
ChatGPT自去年11月推出,我在教育領域領導了生成式AI(Generative AI/GenAI)的研究,期望找到有價值的證據以支持政策變革。我們首先開始探索Gen Z學生,以及Gen X和Gen Y老師對使用GenAI的經驗、認知和意圖。
憑藉在工程和教育兩個領域的經驗,我體現了跨學科的概念。我的研究發現,Gen Z學生對於GenAI的潛在好處,如提高生產力、效率和個性化學習,有意為各種教育目的使用GenAI。相反,Gen X和Gen Y的老師,儘管承認GenAI有不同的好處,但對過度依賴,以及倫理和教學的影響表示了重大的擔憂。兩個群體都強調,需要適當的指引和政策,以確保有責任地使用AI。
5大策略支援
教師的憂慮,促成我展開一個AI教育政策框架開發的研究。這個框架分為3個維度:教育學、治理和運營。它促進了對AI整合在學術設置中的含義的細緻理解,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都明白他們的責任,並可以做出明智的決定。在此基礎上,香港大學有系統及策略性地制定了新學年開始的人工智能政策。
關於這個GenAI政策,由香港大學副校長(教學)何立仁教授領導。港大舉辦了多次研討會,吸引了超過2600名員工、學生和教師參與,也成立了GenAI委員會。該政策將於新學年初開始實施。此政策充分考慮了學生、教職員及教師的關切。政策將擁抱人工智能,並鼓勵學生和教師使用人工智能,協助學生做GenAI的先導者,在這個人工智能時代為未來做好準備。此外,我領導的教與學創新中心(Talic)將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大量支援,以將GenAI整合到課程中。
中心已安排5種策略性支援方式:
1. 由8月中起,為所有港大學生和教師提供AI CLINIC。此AI診所將由我們教與學創新中心(Talic)的同事,及經過培訓的學生組成。所有學生和教師到診所,都可獲得一對一的支援,包括下載不同的影片、音頻、語音、文本、代碼等AI應用程式。AI CLINIC每天將開放3小時,直至9月1日。中心會視乎需要延長服務。
2. 中心目前正在準備人工智能認知能力線上課程,即AI literacy course。對象為所有學生和教師。內容包括:
a. 人工智能技術
b. 人工智能認知能力及其優勢、弱點、機會與威脅分析(AI literacy and SWOT analysis)
c.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d. 評估與人工智能的影響
e. 香港大學人工智能政策
3. 已設立WhatsApp和人工智能電子郵件熱線,供需要人工智能支援的教師查詢。
4. 為了支援學生評估問題,我們在7月就已編寫了一本《重新設計評估指南》,分發給所有教師。
5. 我們將於9月或10月推出一個AI網站。
此外,我們實際上已在進行大量人工智能與教學研究,例如:研究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幫助團隊合作、領導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
在這個熱門話題中,最惹人談論的是:「AI會替代還是輔助高等教育的老師嗎?」結果發現,儘管有人認為AI可能最終會替代老師,但大多數人認同人類老師擁有獨特的品質,如批判性思考和同情心,使他們不可替代。研究強調通過人類互動發展的社交情感能力的重要性,這是目前AI技術無法複製的。教育的未來在於人類老師和AI之間的協同作用,也是人類和機器的緊密合作。
AI未來教育領域
我認為,教育中AI的未來包括3個基本領域:人工智能認知能力、人工智能政策和人工智能行為不端,或「AI-giarism」。人工智能認知能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儘管特定技能可能因人而異。AI政策應在促進創新和確保倫理實踐之間取得平衡,同時也應對可能的挑戰。至於AI-giarism,重新定義在AI生成內容中的抄襲是至關重要的。當我們過渡到AI時代時,機器和人類交織越趨頻繁,普遍觀念認為,人類應該領導並承擔最終責任。然而,要在這種交織的關係中劃定明確的界限,是一項複雜的任務。目前,我們正在與11間本地大學和眾多海外機構(包括悉尼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牛津大學)就人工智能教育領域進行合作,人工智能認知能力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與學創新中心總監陳嘉玉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8月25日教育版專欄「大學之道」
延伸閱讀:
林素娥 - 微流控晶片 快速識別癌轉移細胞|科研創新
潘巍 - 「組裝合成」建造 從零到一從一到無窮|科研創新
李玉國 - 機械工程 在傳染病防控及生物醫學的應用|科研創新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