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科教學改革目標與內容
2023-08-21 11:34
編者按:推行逾25年的小學常識科,即將面臨改革。教育局去年推出「加強高小科學與科技學習」先導計劃,探討長遠於高小重設科學科。津貼小學議會上月舉行圓桌會議,邀請學界不同持份者,一起討論小學常識科改革的方向;此外,亦探討在重設科學科之後,小學課程如何與中學的公民及社會發展科銜接。本報會一連三日刊登會議的精華內容。
教育局與課程發展處近年安排了幾次大型諮詢,當中有些新增課題與常識科有密切關係,例如:STEAM、AI人工智能、國情教育、生涯規劃等,令小學校長及老師疲於奔命,無所適從。津貼小學議會向來十分關注教育,對課程質素及教學發展尤其重視。因此,津貼小學議會主席胡艷芬校長在2023年7月12日邀請戴希立校長、蘇炳輝校長、侯傑泰教授、何漢權校長、江雪儀博士及十多位小學校長一起舉行圓桌會議(見圖),探討未來常識科在小學教育的發展,並提出建議方案,以保證教學質素。
戴希立校長表示,常識科的前身是分3個科目:社會、科學和健康教育,當時局方把「社科健」合併改為「常識科」。常識科課程分別在2011年及2017年進行了兩次改良,學習內容上分為6大範疇,包括:健康與生活、人與環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社會與公民、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以及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事實上,這6個範疇是否已經足夠?還是要將6個範疇以外,需要學習的課程全部放入常識科?在內容上怎樣處理?加上很多老師是兼教,怎樣配合師資培訓等問題,令小學校長及老師十分困擾。希望今次討論從「目標與內容」、「教學與評估」及「改革方案」三方面進行探討。
宜優化課程範圍及內容
津貼小學議會副主席蘇炳輝校長表示,整個常識科的演變,由最初的「社科健」到2017年推行6個範疇本來是很合適,不過在2017至2023年整個世界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最痛苦是範疇內容甚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加上常識科亦要銜接中學的科技教育、科學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老師面對最大的衝擊是整個常識科「太闊」。PISA研究反映,香港在科技、科學的能力有所下降。
目前局方希望小學生在科學要動腦及動手,不過因學校課時不足,老師很難做得深且闊。另一方面,老師面對的困難就是常識科內容「太多」,既要包含價值觀教育、國民身份認同及中華文化,高年級的常識科更要包括編程。事實上,小學很難聘請到「科學」的專才老師,在職老師則要面對「半途出家」的挑戰。他建議執整及優化常識科課程範圍及內容,否則學校與老師難以應對面對,嚴重影響教學成效。
侯傑泰教授表示,香港的科學科以15歲學生(PISA)為例,以往有37%學生讀物理、化學、生物學3科,現在只有3%學生就讀。而香港最高級別的科學專才亦只有7.8%,而內地這方面的專才則有32%、新加坡有21%及澳門亦有13.6%,香港被大幅拋離。
加入新元素與世界接軌
侯教授指,美國的幼稚園已教小朋友「Pendulum」,在內地大部分學生已認識「Human biology」,又指數學科課程學習的三角、幾何已經是「金字塔」年代。他指,世界不斷變化,科技、電子教學及科學都十分重要。香港的科學課程仍只是學習「Animal kingdom」和「Plant kingdom」已經不合時宜。科學科老師只根據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課程框架教學,亦不足以適應世界急速的變化,應配合新的科學元素(例如Earth Science、Space Science等)。他認為在課程框架內只作10%的修改是作用不大,應加入新元素與世界接軌。
戴希立校長認同課程可能不止「微調」,如果香港要成為創科及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不可以只依靠STEM加一個英文字母「A」改為STEAM,便可達致文化與科技放在一起,必須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做起,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及國家發展。(三之一)
津貼小學議會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