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ile悅讀歷史|中學校園報精選內容 究竟蒙古人有多強悍?

2022-02-16 14:02

南宋末年,趙氏皇室與中原人士南來廣東及香港一帶,為的就是躲避蒙古騎兵的追捕。蒙古帝國是在十三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國,領土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橫跨歐亞大陸,被公認為世界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之一。到底馬上治天下的蒙古人是怎樣的?以下就為大家列出三項特徵,從中一探蒙古人治國方法,讀通元史。


容貌強悍舉止豪邁

中世紀時西方眼中的古匈奴人是樣貌剛毅、表情強悍,這些包括蒙古人在內的「匈人」是矮個子、寬胸部、碩大的頭顱、小而深的眼睛、寬鼻梁、黝黑的皮膚、留着稀疏的鬍鬚。

聖方濟各教士盧布魯克(一二二○至一二九三)在十三世紀從法國進入中亞,再到蒙古帝國,比馬可孛羅更早來華,而在他撰寫的《東方行記》中,當時蒙古草原上住民的模樣是:「男人們在頭頂剃光一小方塊,剩下的頭髮辮成辮子,從兩邊下垂至耳部。」而各部落的髮型都有些微差異以作辨認,比後來留辮子的滿洲人的模樣更怪誕和複雜。

此外,蒙古人餐風宿露,並無天天換衣服的習慣。夏天時會穿着來自中原的薄絲綢;而冬天則以厚厚動物毛皮作衣裳,更沒有進屋換鞋的習慣,方便到處放牧流動。


四處為家游牧生活

早於西漢《史記.匈奴列傳》已記載草原人民是「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即當時蒙古人的遠祖,小童及青少年都懂得騎術,起初騎羊作鍛煉,後來更可在馬上拉弓來射獸打獵。而在《東方行記》中,盧布魯克則指蒙古包「內有一個小爐,里面用樹枝、艾草根和牛糞生着火」,以最為天然兼最原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取暖。

後來,馬可孛羅的《東方見聞錄》記載當時忽必烈大汗的宮廷是可移動的:冬季搬到較溫暖的大都(北京),而夏季轉往較清涼的上都(開平),兩城相隔三百多里。作為游牧民族,他們每季例必遷徙,並沒有安穩在一方,在這三百里之間,散布着各種離宮、營地、娛樂設施、市集等,而當時是整個首都圈一起轉移的,遷徙時包括全個中央政府、軍隊及民眾一起移動的。


史上火藥應用最強

早在蒙古與金朝作戰時,蒙古騎兵已廣泛配備火器。初期是燃燒性的,如毒集、煙霧等以阻礙敵方的行軍,殺傷力有限;後來則加入以爆炸性為主的火器,如火鐵炮及火銃等,足以殺傷大量敵軍,而當向中亞及歐洲西征時更是每戰必有火器。後來,成吉思汗東征日本,火器更為進化,《兵器考.火炮篇》提及︰「飛鐵炮火閃閃,聲震如雷……眼昏耳聾,茫然不知所措。」可見除了殺傷力強外,更有震懾敵人的效果。正如一二七四年蒙古軍強攻波蘭首都華沙時,以大炮遠距離射出毒藥煙球,可憐這支曾有十字軍東征回教徒紀錄的波蘭守軍來不及反應就被殲滅。

馬可孛羅也有記述自己的團隊曾向忽必烈大汗提及,隨從當中有一位日耳曼人和一位景教徒(唐代已傳入的基督教派),懂得指揮製造了兩三座足以投射三百磅巨石的投石機,「投擲出的大石絕對不是守城衞戍所能抵抗」。現實就是把這些火藥置於當時蒙古人久攻不下的襄陽城外,一炮、兩炮,轟轟烈烈,炮彈「入地七尺」,連曾死守這座城的呂文煥及部下,也嚇得不得不投降。

蒙古人驍勇善戰,但文化水平較低,生活習慣亦與漢人大相逕庭。為免漢人反抗,強悍的蒙古人便採高壓政策,以便統治。


文︰馮浩恩老師

(本文摘錄自星島中學校園報《S-file悅讀歷史》〈封面專題〉內容)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