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安心環境 教導、啟迪與陪伴並重 讓幼兒快樂學習

2022-02-08 12:58

在美國紐約的薩拉納克湖畔,埋葬着一位受人尊敬的醫生。他的墓碑上鐫刻着這樣一段話:「有時,去治瘉;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位名叫特魯多的醫生是十九世紀知名的結核病專家,創建了美國第一所結核病療養院。雖然當時結核病還是不治之症,但是他通過悉心照料、輔助藥物,以及讓患者靜養進行治療。他對待患者很多人性化的方法沿用至今。

現代醫學發展迅速,結核病早已可以治瘉,為何他這段墓誌銘依然能穿越久遠的時空,成為醫學界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熠熠生輝呢?因為它既道出了醫學的限制,又強調了人文關懷的重要。「治瘉」有指標可評估,「幫助」尚有規範可循,而「安慰」最容易被忽略、被忘記,但其實這對病患而言同樣意義重大。所以,這段銘言提醒醫生除了依靠技術治病,盡可能幫助病患解除種種不適,還要盡量撫慰其緊張和焦慮的心情。

那作為一名教育者,面對學生時,這句銘言又會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相對於醫生「治瘉」,教師的職責常常被定義為「教書」。每個學科都有教學目標和進度安排,有課程設計和評估評審,教師的職責與醫生一樣清晰可見。而卓越的教師能讓學生記住的往往不是他教授的知識,而是對學生的鼓勵和啟迪。教師的啟迪可以令學生找到內在的驅動力,從而讓他們依靠內在力量,跳出成人認知的限制,更加自由地發揮潛能,成為更出色的自己。

面對蓬勃生長的孩童,有時老師不明白學生到底在想甚麼,甚至不知該如何教導他。這時,一位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會帶着真誠並願意接納的心,靜心陪伴並守護在學生身邊。用心地陪伴能創造出一個讓孩子安心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有機會慢慢長大,才能長成他自己嚮往的樣子。所以,我想這句特魯多醫生的銘言,對於教育者而言應該是:「有時,去教導;常常,去啟迪;總是,去陪伴。」用以提醒教育者,除了「教書」還要「育人」,除了「授業」還要「傳道」,要的是用心「陪伴」學生成長。電郵:[email protected]

青妍老師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在職幼兒教師,對幼兒教育滿懷熱忱。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2月8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原文標題為〈教導、啟迪和陪伴〉。


延伸閱讀:

破解訓斥魔咒 從根本處理學生偏差行為 正面管教更有效 

中學老師傳授寫作要訣 帶學生考察社區 重建人際交流 

學友社十大新聞選舉 中學生有多關注國情? 

融合教育|資深學校輔導員:香港的共融環境還有空間可以精益求精 

讓幼兒快樂自主 不一樣的幼稚園表演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