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i公路植被研究 倡換原生品種免塌樹

2021-12-01 10:56

張浩(右)及劉鈞妍(左)受路政署委託,研究為新田公路物色適合樹木,減低意外機會。
張浩(右)及劉鈞妍(左)受路政署委託,研究為新田公路物色適合樹木,減低意外機會。

塌樹事故往往影響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受路政署委託進行研究,發現公路旁的斜坡和路肩,種植許多外來品種樹木,未必適應本地環境,團隊建議改善公路樹木管理系統,以適應度非常高的本港原生品種取代,減少塌樹意外風險之餘,亦有助提升生物多樣性。

路政署委託THEi「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榮譽)理學士」課程的師生,前年起於北區的新田公路,進行為期兩年的公路植被研究。THEi環境及設計學院環境學系副教授張浩指,當局於三十年前為了綠化公路,沿着公路的斜坡和路肩種植約九千棵桉樹,主要產地源自澳洲,生長高度可逾二十米,在惡劣天氣下樹幹折斷機會甚高,對行駛車輛構成障礙與危險。


易適應 增生物多樣性

現時公路空間不足讓桉樹成長,加上桉樹種子與果實,不太適合本地雀鳥及昆蟲進食,牠們難以棲息,減低了生物多樣性,「我們團隊研究了公路上共一百零三個斜坡及路肩,並進行疏伐實驗,發現超過六成的疏伐密度,更有助原生品種的生長及生物多樣性,我們開始研究適合路邊生長的原生品種植物。」

參與研究的畢業生劉鈞妍表示,所選的原生品種樹木具備條件,包括抗污抗乾旱、抗風、高生態價值等,團隊亦定期到公路觀察樹苗的健康狀況,量度高度、樹冠、胸徑等,共種植了九種原生品種,每種約一百棵,「其中小果鐵冬青、華潤楠、鴨腳木、假蘋婆等能較好適應新田公路環境,存活率達百分之百,其他幾種存活率亦有八成,且能增加生物多樣性,例如我們觀察到有雀鳥在假蘋婆上築巢,及食用長出的果實。」劉鈞妍續稱,團隊積極籌備第二階段研究,包括持續觀察試驗的原生品種樹木,以累積更全面數據支持研究結果。


促設風險管理機制

張浩續稱,團隊將向政府建議提升新田公路植被管理系統,包括將公路斜坡和路肩分為高中低的關注級別,以決定資源投放優次,共二十二個斜坡和路肩被列為高風險。他指原生品種取代外來物種作為公路植被,將成為趨勢,認為原生品種在本港「土生土長」幾千年,完全適應亞熱帶氣候變化,亦吸引多種本地雀鳥及昆蟲棲息,增加本土生物多樣性。記者 楊璨珉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