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藝師語|當代藝術在M+

2021-11-11 11:11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期待已久的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終於要開幕了!當代藝術往往環繞身分認同、種族議題、性別界定、暴力色情、政治權力、環境保護、科技開拓、人類溝通、技術實驗、過度消費、藝術家歷史等議題,作品反映特定文化背景和人類(包括藝術家)當下面對的困難。而M+這座博物館從籌劃到興建,及至竣工,也幾乎已成一件當代藝術品!

據報道,M+的一面外牆是特別於意大利訂製的墨綠色陶瓦組件,其顏色會隨着日照而產生諸多變化,另一面外牆是LED屏幕,面向維港,在晚上會作播放作品之用。室內設計和布置則甚具本地特色,大樓燈飾恍如街市照雞蛋的紅燈罩,而竹製設施也在每每提醒訪客,香港的竹棚建築文化。但最為特別的,當要數地庫二層的潛空間,其構念出自瑞士設計建築師團隊Herzog & de Meuron,觀眾可於此從不同角度觀賞藝術品,這似乎點出再混亂和華美的特殊硬件建築,也只是為了保存內在最值得珍重的軟件:人和文化。

誠如策展人彭綺雲說:「好多野都只可在香港背景發生……香港就係,面對住唔同限制,仍然可以創新同保持自己獨特性……氛圍開放,啲野行得好快,亦充滿可能性。」從地下大堂展廳九龍皇帝墨寶的「流行文化標誌」,到代表中西融合的自由意志「新水墨」,再到折射社會思潮的平面設計,還有真切反映香港居住問題的德國知名攝影師Michael Wolf的遺作、表露社會百態的裝置作品、劃時代的香港電影作品等,整個「香港:此地彼方」展覽正好與「希克藏品展」相呼應,活現了M+的當代生活態度和文化意義。M+的珍貴並非挪移了英國倫敦Tate Modern及法國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的地標建築和口號,而是貫注了當代文化特色和認同。

但願大家能通過欣賞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創作,思考作為國際都會應具備的內在包容文化和銘記為堅持這種多元思維的每位香港人!是各位默默耕耘的港人,成就了豐富多變的文化,促成了每件藝術作品。

電郵:[email protected]

劉瑩
作者為香港美術協會會員和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1月11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視藝師語|成功導演仍仰望眾生

視藝師語|沒有約定的見面 懷念李國榮老師

視藝師語|奇妙之約 當美術遇上中文

視藝師語|讀視藝科的益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