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艺师语|当代艺术在M+

2021-11-11 11:11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期待已久的亚洲首间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终于要开幕了!当代艺术往往环绕身分认同、种族议题、性别界定、暴力色情、政治权力、环境保护、科技开拓、人类沟通、技术实验、过度消费、艺术家历史等议题,作品反映特定文化背景和人类(包括艺术家)当下面对的困难。而M+这座博物馆从筹划到兴建,及至竣工,也几乎已成一件当代艺术品!

据报道,M+的一面外墙是特别于意大利订制的墨绿色陶瓦组件,其颜色会随着日照而产生诸多变化,另一面外墙是LED屏幕,面向维港,在晚上会作播放作品之用。室内设计和布置则甚具本地特色,大楼灯饰恍如街市照鸡蛋的红灯罩,而竹制设施也在每每提醒访客,香港的竹棚建筑文化。但最为特别的,当要数地库二层的潜空间,其构念出自瑞士设计建筑师团队Herzog & de Meuron,观众可于此从不同角度观赏艺术品,这似乎点出再混乱和华美的特殊硬件建筑,也只是为了保存内在最值得珍重的软件:人和文化。

诚如策展人彭绮云说:「好多野都只可在香港背景发生……香港就系,面对住唔同限制,仍然可以创新同保持自己独特性……氛围开放,啲野行得好快,亦充满可能性。」从地下大堂展厅九龙皇帝墨宝的「流行文化标志」,到代表中西融合的自由意志「新水墨」,再到折射社会思潮的平面设计,还有真切反映香港居住问题的德国知名摄影师Michael Wolf的遗作、表露社会百态的装置作品、划时代的香港电影作品等,整个「香港:此地彼方」展览正好与「希克藏品展」相呼应,活现了M+的当代生活态度和文化意义。M+的珍贵并非挪移了英国伦敦Tate Modern及法国巴黎庞比度艺术中心的地标建筑和口号,而是贯注了当代文化特色和认同。

但愿大家能通过欣赏不同国籍的艺术家创作,思考作为国际都会应具备的内在包容文化和铭记为坚持这种多元思维的每位香港人!是各位默默耕耘的港人,成就了丰富多变的文化,促成了每件艺术作品。

电邮:[email protected]

刘莹
作者为香港美术协会会员和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讲师。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11月11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视艺师语|成功导演仍仰望众生

视艺师语|没有约定的见面 怀念李国荣老师

视艺师语|奇妙之约 当美术遇上中文

视艺师语|读视艺科的益处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