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式】未來的教育想像
2021-05-28 11:25
回顧創校至今,自校最大的成就,應該是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原因是孩子有一個自由的活動空間,教職員團隊都有一個相對寬容的胸襟,接納孩子個性上的差異。今天,同學之間的衝突少了很多,足球場上,高低年級同學一齊踢足球;過去火爆的同學,今天多了關心同學的同理心。
近日我到不同老師的教室觀課,也親身去教不同年級的數學課,也看了好幾本書,包括《讓天賦自由》、《沒有教室的未來大學》、《成長型數學思維》及《素質教育在美國》;小女兒也因為疫情,在家里自學做羊毛氈公仔的經歷,都對我於教育有不少啟發的地方。
我認為今天孩子要學習,已不再局限在學校教師身上,網上有大量學習的材料。只要孩子想學,任何時間都可以學習,不再需要傳統的學校教育了;傳統的學校教育是指,學生排排坐、安安靜靜地聽老師授課。我們應該重新檢視課程教學,改進不足的地方。課堂教學,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地方,而是學習與人溝通、學會合作、展現創意、敢於發言、啟發思維、容許犯錯的地方。
目前,大部分老師都已經嘗試小組教學,去年曾嘗試不分科的專題學習。我認為自校是時候,更大膽地面向改變,以各種方式及教學安排,老師不用整堂教書講學,讓學生多分享、多交流,促進學生自學之路。改變方式可以是教室的布置、小組合作的教學設計、跨學科的專題研習、戶外自然學習的教材、教師之間的觀課及交流等。
未來,教師要適應的,是角色上的轉變,教師應該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學習過程。教室要變得熱烈,必須讓孩子多參與、多發言、多創意、多思考,少秩序管控、少單一標準答案。近年科學家對人腦成長的研究,發現犯錯能促進腦部成長,只要教師心態上有改變,接納學生有犯錯的空間,相信改變自會發生。
希望我們能一起為孩子,打拼未來的教育!
海星
作者為鄉師自然學校校長及創辦人,愛自然,愛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5月28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