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水墨也可展現孩子的創意

2021-05-27 11:21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由於這兩年嘗試在中小學推行一些水墨教學活動,看到小孩的創意竟可在這傳統媒介上得到發揮,甚為欣喜,也促成教育者的反思。

計畫的對象從初小至高中,配合學生成長能力和喜好,分為四個階段進行課程設計,有以林風眠、吳冠中、豐子愷和劉國松等大師的風格和技法,也有以香港文化作為主題的。對於鮮有執毛筆書寫或繪畫經驗的孩子,自然不可能如大人般靈活揮動毛筆和自如地控制墨韻,更何況在電腦普及的今天,往往連成人也怕接觸毛筆。其實,能在每節一小時的教學內,看到孩子們勇於嘗試完成一張張有趣的作品和看到他們可愛的笑臉,教師已甚安慰。

年初剛完成的幾組作品中,初小組以林風眠先生風格學習繪畫枝頭小鳥最有趣,生氣勃勃,本來在樹梢中棲息的靜態小鳥,竟被小朋友描繪成活潑地跳動或降落的小鳥,盡顯孩子們內心的靈動!孩子的部分樹枝綫條分割畫面空間疏密有致,創出幾何的畫面構圖,甚至是飛動的雁群,都令人喜出望外。高小組仿吳冠中先生的香港城市建築作品,同樣創建出變化多端的幾何建築物,形象多變的圖案組合豐富,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學會合作繪畫連貫的大廈,部分具創意的作品更有多邊波浪紋特質。學生們用圭筆勾畫時都表現了沉着的耐力,很專注地對待自己的畫作!

反觀中學組的水墨畫,雖然繪畫技巧、山石布局和運筆技術較高,然而成品效果則往往在預期中,少有驚喜,相對重技巧而少創意。思考箇中原因,並非課程設計重視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學生愈高年級愈有既定國畫完成模式,亦即愈少變化,初中的學生反而享受到「水墨原來可以那麼好玩」,構圖效果清晰明快,點景人物不失拙趣。我們應好好地反思是甚麼原因令我們的孩子愈來愈缺乏創意、愈來愈怕突破模式?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城市,常常建基在多元包容的教育;一個能活化傳統文化的胸襟,才能把我們的文化傳揚發展。願我們珍愛的文化價值,能通過藝術教育綿延不斷。電郵:[email protected]

劉瑩
作者為香港美術協會會員和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講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5月27日教育版專欄「 學與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