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實證為本教學

2021-02-03 10:22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上世紀的課堂教學模式多是千篇一律的「粉筆黑板」(Chalk and Board),即是老師把學科知識講解後,同學自行領會,掌握程度多深和了解是否透徹均只在考核中反映。及後,教育界意識到這單向的教授形式成效不佳,便參考多方的經驗,引入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今天藉此角分享實證為本的教學方法。

引入不同教學方法後,如機械式教學(Mechanical Teaching)、通達學習法(Mastery Learning)、溝通取向(Communicative Approach)、互動教學(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和建構模式(Constructivism)等,教學過程中起了多點變化,學生的參與度大大增加;加上科技發展,同時採用電子媒體的平台如電腦簡報及學習軟件等,亦大大提升了學習趣味。一切的改變,都是旨在提升學與教的效能。

二○○一年,美國國會通過「沒有孩童遺留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NCLB),目的是提供公平、平等、明確意義的機會予孩童獲高質的教育,當中一個主要的核心是「實證為本」的教學,這正正是把具科學研究為基礎的方向引入課堂教學中。在這法案下,教育的過程需要通過嚴格、有系統和客觀的程序來進行研究,從而獲得可靠、可行和有效的知識和方法去推展教學計畫和活動。運用實證為本的教學,美國的學者和教師找出多種最理想的教學模式,例如體驗式動手學習、強調高階思維的教學、合作協作學習、同學擔任教師的角色、靈活的教室座位編排、培育學生好奇心和推動學生的內在動力、制定和建立教室民主原則的學與教模式等。

這些實證為本的教學模式是需要按着同學的文化、能力、背景、基礎和興趣作出調適。訂定清楚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後,便制定相關的策略和方案進行教學的實踐,期間必須進行評估或檢討,監察相關的成效,檢視其不足和問題所在,然後作出修訂,再進行第二輪的教學推展工作。這類的手法正就是現時學界採用的行動研究模式,其優點是毋須等待測驗考試才知曉學生的學習成效,亦可同時檢視教師的教學效能。故此,實證為本的教學相信會漸受重視,亦會慢慢地被廣泛試行和推展,但當然老師的工作量自會有所提升。

麥耀光
作者為廠商會中學校長,從事中學教育工作逾三十載。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月3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