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非洲抗疫之路

2020-12-21 14:14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人類抗疫之路從來不易,二○二○年新冠肺炎於全球爆發,迄今死亡人數超過一百六十萬,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悲劇。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窮困地區人民的情況更為嚴峻,他們往往需要發達國家的援助。二○一四年,非洲爆發大規模的伊波拉疫情,香港出生的英國牛津大學病毒及免疫學博士蔡文力毅然遠赴西非的塞拉利昂,義務負責伊波拉病毒測試,他將自身經歷寫成《非洲抗疫之路——一位香港病毒免疫學家的見證》一書,開首第一句便是「獻給所有前綫和醫護人員」。

蔡文力說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大學修讀生物化學,後來走到牛津從事科研,大部分時間都留在實驗室工作。忙碌的研究工作固然滿足自己的興趣,但他不斷問自己「究竟這個世界需要甚麼?」及後他決定辭職,到處遊歷,並到不同醫院擔任義工。剛巧西非爆發伊波拉疫情,很多病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更推算,在最壞情況下,全球可能有超過一百萬人感染伊波拉病毒。為了阻截疫情蔓延至全世界,蔡文力自告奮勇前往西非,救治當地的伊波拉患者。

西非是全球其中一個非常貧窮的地區,醫療設備及基建嚴重不足,全球多個發達國家與非牟利組織均派員前往西非,更於塞拉利昂設立伊波拉病毒治療中心來隔離與治理病人,一個個白色帳篷猶如小型聯合國。治療中心按傳染風險分為紅、綠、白三區,其中紅區是病人進出的地方,危險程度最高,醫護人員有機會觸碰病毒污染物或病人排泄物,所以進出時需要佩戴全副保護衣物,不能露出任何皮膚。蔡文力負責在實驗室化驗病人及疑似個案樣本,在紅區與綠區之間穿梭,但整個工序最危險的是脫去保護衣物,因為每脫下一件衣物,都必須使用漂白水沖水,過程至少要花半個小時,連內衣褲也濕透。

除了病毒化驗工作,蔡文力團隊更在當地展開疫苗臨牀實驗和接種工作,但過程中最難是贏得人們信任。幸得翻譯員及社會學家費盡唇舌,才成功說服其中一位村長接種「第一針」。後來村民得悉村長打針後身體並無大礙,漸漸相信團隊,令愈來愈多當地人願意參與臨牀實驗,改變原有的看法。

隨着塞拉利昂最後一位伊波拉病人出院,當地長達一年的伊波拉疫情最終於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結束。這次西非抗疫經歷改變了蔡文力的人生軌迹,更令他愛上塞拉利昂這個國家,及後他繼續為當地人製造義肢、推動太陽能資助計畫等,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也讓蔡文力的生命綻放更多光采。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2月21日教育版專欄「閱讀角度」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