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疫情或擴學生數碼鴻溝

2020-04-22 14:10

羅陸慧英(右)和羅嘉怡均認同,疫情期間網上教學為學界帶來的影響,有可能改變本港學生的數碼鴻溝。
羅陸慧英(右)和羅嘉怡均認同,疫情期間網上教學為學界帶來的影響,有可能改變本港學生的數碼鴻溝。

復課無期,網上課堂仍是學生目前主要學習模式。香港大學教育學者在疫情爆發前收集本港逾二千名中小學生,有關數碼能力的數據,發現學校之間差異頗大;另外家中沒有電腦等大屏幕設備的學生,數碼能力亦較差。負責研究的學者估計,疫情過後或出現「海嘯式」數碼鴻溝,但亦可能令個別學校及學生藉機拉近差距。

港大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帶領港大和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開展為期五年的「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研究項目,在上學年以能力測試和問卷方式,收集逾二千名小三、中一及中三學生數據,昨發布首輪研究結果。

羅陸慧英稱,問卷旨在測試學生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應對,例如收到不明電郵要求轉發、收到同學被人戲弄而移花接木的圖片時,要怎樣處理等。她指各組別學校間的表現差異頗大,表現最佳的學校中,有七成半學生表現勝於表現最差學校中,表現最好的兩成半學生;有學校一半小三學生,甚至比另一所中學的七成半中三學生表現好。

研究亦發現,大部分學生均擁有智能手提電話,但有約一成人沒有桌上電腦、平板電腦等大屏幕設備,約四成人須與家人共用,一半人則獨享一種或以上相關設備。助理院長羅嘉怡表示,沒有相關設備可用的學生,數碼能力較差,但與人共用設備的學生,表現比獨享設備的學生稍佳。

是次疫情令學界關注網上教學,羅嘉怡估計差異會進一步擴闊,不排除日後出現「海嘯式鴻溝」;不過羅陸慧英則指,據她與學界接觸後,認為擴闊和拉近鴻溝兩種情況情況均有;下學年將會追蹤同一批學生,相信屆時可獲更多有關疫情過後學生數碼公民素養的數據。

關鍵字

最新回應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