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上半年百項盛事 展覽主力料旅客飆5成

2024-12-18 00:00

政府公布明年上半年盛事,當中新加入三項賽馬相關的盛事。
政府公布明年上半年盛事,當中新加入三項賽馬相關的盛事。

發展盛事經濟並非一蹴而就,政府上月公布明年上半年盛事,預計可為港帶來84萬名旅客和33億元消費額。與今年同期相比,明年部分類別的盛事數量有所變化,其中展覽數字上升,佔所有盛事的3分1,會議論壇及公眾活動數量則下降逾半。此外,有67.5%盛事與今年相同。要量化盛事效益,各界人士建議,可按活動規格、旅客人數、經濟效益及媒體觸及率等制訂關鍵績效指標(KPI),並要衡量盛事有否帶動本地相關業界發展,以真正發揮盛事的最大價值。 

政府已公布明年上半年的「香港盛事年表」,最新版本(截至本月初)上共有93項盛事,預料吸引84萬旅客來港參與,對比今年上半年盛事約55萬名旅客參與,增幅逾50%,估計會帶來33億消費額,經濟增加價值約18億元。

本報將明年上半年盛事,扣除友邦嘉年華以外的13個「跨年」項目,按照會議論壇(12項)、展覽(29項)、文化藝術(12項)、公眾活動(8項)、運動賽事(14項)和本土文化(4項)分類,當中展覽佔約3分1(36.25%)、運動賽事佔17.5%、會議論壇及文化藝術項目各佔15%。

與今年上半年盛事數量對比,會議論壇的數量由31項下降至12項,公眾活動由20項下降至8項,文化藝術、展覽則分別增加4項及6項,另兩範疇(運動賽事、本土文化)數量維持不變。
展覽佔3分1公眾活動減半

細看每個項目,明年上半年有54項(67.5%)盛事與今年相同,另有9項(11.25%)為今年有舉辦,明年升級為盛事,其中3項與賽馬相關,包括「好運1月1」、「農曆新年賽馬日」及「寶馬香港打吡大賽」,相信與《施政報告》公布發展賽馬旅遊有關。其他項目包括元宵綵燈會、「Fashion Access時尚匯集」,以及「APLF亞太區皮革展」等。

至於今年沒有舉辦的項目有17項(21.25%),包括保齡球賽、樂團Coldplay演唱會,以及藝術文化類的展覽等。盛事的主辦方有一半為私營機構(41項),接近一半為公營主辦(36項),另有3項為公私營合作模式,全為本港傳統節慶活動,如包山嘉年華、長洲太平清醮及龍舟邀請賽。

今年發展「盛事經濟」以來,各項盛事的效益屢受質疑。年初政府介紹盛事統籌協調組,談到會為盛事經濟訂立KPI,最快明年落實,其中一個是盛事的數量;上月當局指,以旅客數量、其停留天數,以及旅客平均消費額,可推算旅客在港消費,得知經濟效益。

旅遊學者黃家榮說,旅客經濟效益向來難以量化,據知現時是旅發局派員在機場對離境旅客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在港消費情況及曾到訪的地方,「但始終難掌握全面情況,宜多做調查,掌握第一手資訊。」他說,現時數據未足以支持盛事有成效,希望政府盡快找到量化的方法,沉冤得雪。
學者籲量度訪客「欣賞指數」

本報向各範疇的業界人士收集意見,就制訂KPI提出建議。當中不少與政府就大型體育賽事「M品牌」及「文化藝術基金」的標準相近。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提醒,不同的項目KPI應有不同,如香港想吸引過夜及較高消費旅客,批出較高資助項目時,應以吸引該類客源的數量作指標。

她說,縱觀世界其他資助,衡量帶來多少外地過夜旅客、對推廣及提升當地的形象的效應,建議本港在審批資助時,設定基本條件、一般要求,以及因應個別類型項目的指定要求,「整體要帶來經濟效益、提供機會及符合香港政府定下的優先範嚋。」

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陳永浩說,除計算訪客人數外,可採用較實際的指標,如「欣賞指數」,較易知道訪客對各種「盛事」的滿意度。

參考「M品牌」、「文化藝術盛事基金」及2009年至2017年推出的「盛事基金」(見表二),三者審批標準除了評估活動性質、其重要性及財政狀況,在經濟效益的量度更闊,包括評估盛事產生的工作機會,以及帶動遊客額外的經濟活動和消費。

媒體覆蓋率及市場推廣計劃也是其中標準。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鄭泳舜舉例,上月舉辦的香港六人板球賽,該運動項目在港未算普及,明白市民或有疑問,但該盛事在數十個國家,包括伊斯蘭國家播放,「正是香港想爭取的客群。」他認為,香港亦應想辦法幫助該類有潛質的盛事。

參與人數、經濟效益有數可計,但媒體覆蓋率該如何訂立標準?高誠公關(Golin)香港總經理楊曉鈴說,盛事大小不一,加上香港盛事剛起步,可以參考其他地區規模相近活動的媒體觸及率,作為基準。                

三項資助的另一共通點,是評估盛事有否促進本地業界發展。文化評論人胡恩威說,近年香港不停舉辦盛事,但不少人感受不到盛事為他們帶來的好處和利益,「美斯訪港固然吸引,但同時能否撥資源資助18區青年足球活動,令青年得益?」
政府重數字 部分持份者未受益

他續說,政府注重數字,「趁墟式」的活動較易達標,「但辦藝術活動,對本港的藝術家或藝術界有多少助力?」他另以書展為例,年年舉辦,亦多人進場,但值得反思是作家的地位有否因此得到提升、閱讀風氣有否增加,「似乎未能觸及到核心問題。」

經修正的文化藝術盛事基金,便要求盛事至少有1項與本地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的合作或交流活動。有體育界人士認為值得參考,「能夠參與其中,對本地年輕選手或有夢想的青年而言,是難得的體驗。」

另有意見指,單看數字未免狹隘,文化藝術盛事有難以量度的「無形效益」,不能與其他範疇一概而論。資深藝術行政人員Moon說,參加者的滿足感、心靈安慰,以及對藝術的啟發等,都不易計算,屬於無形的得着。

香港品牌網站上,以「全城市民所期待」形容本港盛事,但胡恩威不諱言,本港欠缺盛事之都的氛圍,認為政府有需要思考如何構建,「這才是衡量活動成功與否的KPI,如果能令大家叫好,一起摺起衣袖去拼搏,便成功了。」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