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相傳不滅 「傳承人」任重道遠

2024-12-10 00:00

政府上月底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及將制訂「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人」的認定機制和準則。
政府上月底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及將制訂「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人」的認定機制和準則。

港府近年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推廣,更有意為一眾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人,制訂認定機制及準則。有學者認為,相關部門要先為「傳承人」下定義,亦宜思考傳承人的數目,以及其權利與義務。部分項目以集體形式流傳,如本港有近萬間茶餐廳及快餐店供應港式奶茶,不能認定哪一間才是「正宗」;不少手藝僅餘幾位老行尊傳承,若要肩負推廣重任,或有難度。有推廣非遺的組織認為,認定傳承人與否,也要繼續做好非遺推廣及教育工作,亦盼有關部門提供更多資源培育人才,讓年輕人成為非遺推廣的新力量。

政府上月底公布《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提及要推廣嶺南文化特色,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包括推出「香港非遺月」,更會制訂「香港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傳承人」的認定機制和準則。

現時香港共有24個非遺項目被列入「代表作名錄」,包括粵劇、長洲太平清醮、香港天后誕及紮作技藝等(見表)。蒲窩青少年中心連年舉辦非遺傳承工作坊,其董事蔡德昇指,制訂認定機制和準則有不少好處,如過去籌備活動時都難以接觸到坊間的非遺傳承人,而各人對同一個非遺項目,都有不同演繹及技藝處理手法,「若然日後有官方認證,非政府組織、民間機構和公眾都可有根據地聯絡相關傳承人合作。」
難有統一方案套用各項非遺

有推廣非遺的學者認為,訂立認定機制和準則,除了要先為「傳承人」下定義,相關部門宜思考傳承人數目,以及其權利與義務。

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指,設立傳承人認定機制,等同讓各個項目有代表人物,對本地推廣非遺有一定好處,但他舉例,各個項目未必只得一位合適的傳承人,也有項目有不同門派,如現時香港有多位製作中式長衫的資深師傅,「可否有多於1個傳承人?同一門派又可否派出多於1個代表?」嶺大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助理研究發展經理黃君健亦言,政府相關部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不會精通所有項目,難有統一方案套用於揀選各項非遺的傳承人。

參考中國,文化與旅遊部於2020年3月施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定義傳承人要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劃傳承責任,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力。《管理辦法》亦詳細訂明4項符合「傳承人」的條件,包括長期從事非遺傳承實踐並熟練當中知識和核心技藝、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積極開展傳承活動並培養後繼人才,以及必須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從事非遺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員,不得認定為代表性傳承人。
沖奶茶有秘技 9000店難定「正宗」

多位非遺推廣專家和資深師傅皆認為,香港情況跟中國有異,相關指標不能「搬字過紙」應用,而認定傳承人也有不少困難。蔡德昇指,非遺具備多樣性和複雜性,尤其知識類非遺項目以集體形式流傳,即該知識文化已與大眾日常生活高度融合,並衍生出不同演繹模式,難以決定唯一正統的傳承人及其知識作為項目代表。

以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為例,香港咖啡紅茶協會主席黃家和指,現時本港有逾7000間茶餐廳及超過2000間快餐店供應港式奶茶,不能說明哪一間才是「正宗」。他以協會舉辦奶茶沖泡比賽「香港金茶王」為例,每位師傅都有秘技,評審會嚴格檢視各參賽者沖奶茶的基本功,如拼茶、撈茶及沖茶等,再加上奶和茶的平衡度,成品是否色、香、味俱全,而作出評分,「難以說明誰是港式奶茶傳承人。」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會長張國雄博士積極推動客家話及圍頭話傳承,同樣不太明瞭該如何確立傳承人。他指,過去沒有錄音機,口頭傳統或民間歌謠,都是靠口耳相傳或以古書記錄發音流傳至今,現時仍然以各種方言為母語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香港仍有人以客家話來溝通,圍頭話的使用則相對較少。」他坦言,部分語言是一代傳一代,過去從未有人自稱傳承人,即使官方成功確立到某位客家人成為傳承人,必定有人質疑其說法是否正宗,而相關人士經已年老,難以肩負推廣重任。

要傳承人積極參與推廣工作也有難度,黃君健舉例,現時有4至5位師傅活躍於紮作圈,但業界全年皆是旺季,「大家是以紮作為生,推廣都要額外安排時間。」他又指,部分非遺項目青黃不接,如蒸籠有2至3個老行尊,其中一位已經90多歲。
客家話圍頭話保育或靠AI

張國雄同樣慨嘆,語言文化的傳承不能強求,因為有興趣學習方言的人不多,「20年後,不少懂得說客家話或圍頭話的長者老去,相信更難聽到這些本土語言了。」他分享,其協會近期開發文字轉語音的人工智能軟件,邀請多位本土語言母語者協助,盼用技術保留箇中的精髓,「但日後若語言式微也沒有辦法。」

有從事推廣非遺工作的專家認為,訂立認定機制存有隱憂,因為傳承人或會獲得資助,以推動非遺傳承,成為令各人「爭奪」傳承人名銜的誘因。他以日本稱為「人間國寶」的「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為例,當地政府每年會向他們發放200萬日圓(折合約10萬港元)特別資助金,讓各人可以專心做好研究及傳承工作,「日本認定好嚴格,是一種對非遺傳承人的尊重。」他續說,被認定成為「傳承人」,或為當事人帶來更多傳承非遺的工作及收益,若然標準列明該傳承人的子弟才有機會「接棒」相關名號,或牽連甚廣。

即使將來會否訂立傳承人認定機制及準則,一眾專家認為,首要條件是繼續做好非遺推廣及教育工作。蔡德昇認為,除了坊間推廣工作,相關部門也要舉辦定期的非遺活動,確保文化項目能長期存在於公眾視野中,以增加公眾參與度。據他留意,現時年輕一代對文藝創意產業有相當大的興趣,也願意投身於保育及推廣非遺的工作,盼有關部門提供更多資源培育人才,「讓他們成為非遺推廣的新力量。」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