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債派定心丸 機構投資超額數倍
2024-12-09 00:00政府今年推出的首批「基建零售債券」預計發行額約178億元,僅達目標的89%,為政府通脹掛鈎債券(iBond)2011年面世以來首次出現認購不足情況。不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完全不用憂慮今年要籌集的債券金額,因政府早前開放予機構投資者投標的基建債,投標金額超額3、4倍,指出政府債券一直受市民及機構投資者歡迎,很多人希望有穩健投資,得到安全回報,目前投資選項多,亦有相當多的好質素公司來港上市,投資市場活躍。
與銀債共發行728億元「達標」
基建債12月6日截飛,由於3.5厘保底息未算吸引,市場早料認購反應不佳,政府公布的初步認購結果顯示,認購人數只得約12.8萬,較去年綠債足足少了19.3萬人。不過,今年銀債最終發行額為550億元,額外發行了50億元,足以抵銷基建債的不足之數。銀債及基建債合計,總發行額728億元,已超額完成《財政預算案》對零售債券訂下的700億元目標。
專家:發債反應好壞不影響財赤
臻享顧問董事總經理及始創人王良享表示,今次債券認購不足主要原因是債券孳息率偏低,保證息率只為3.5厘,但明年初假若美國加關稅,或令美國提早結束減息,買債賺價機會將下跌。他認為,不存在政府發債無人購買而令財赤上升,若以上周五三年期外匯基金票據的孳息率3.08%計,當前機構投資者對政府債券其實頗有興趣。王良享又指,雖然發債籌集的資金可計入財政預算收入,名義上令赤字減少,但本質上並無改變政府的財政狀況,發債反應好壞並不會影響財赤。
中大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表示,今次認購不足額是因為息口不夠吸引,不及定期存款,以及過去高息環境下,股價和樓價下調,當前股票、樓價有機會見底,因此不少人見機留資金希望在股市樓市低位撈貨,債券吸引力相對降低。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