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觀察與反思

2023-05-21 00:00

圖左一起:徐曉鴻牧師(內地)、王家輝牧師(香港)、吳巍牧師(內地)與香港陳謳明大主教,共同擔任研討會開幕式主禮嘉賓。
圖左一起:徐曉鴻牧師(內地)、王家輝牧師(香港)、吳巍牧師(內地)與香港陳謳明大主教,共同擔任研討會開幕式主禮嘉賓。

綜合目前國內的討論,基督教中國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基督教中國化專指近10年來國內學界醞釀和系統闡述、教會界宣導和不斷實踐、政界支援和積極引領,以政治上認同、社會上適應、文化上融合為中心內容的新時代我國廣大基督徒愛國愛教的理論和實踐。廣義的基督教中國化則泛指基督教入華後所有具有中國元素、內容、風格、色彩的本土化適應和改造,中外基督教徒尤其是華人信徒所倡導、引領和參與的思想、神學、文字、出版和社會工作。

本次研討會包攬了廣義和狹義兩類基督教中國化,涵蓋面廣、內容多元、專業性強,反映了基督教中國化不同的側面。基督教中國化是跨學科的研究課題,涉及神學、哲學、宗教學、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事實上,基督教中國化研究已經促進了某種學術共同體的形成。綜合首屆內地——香港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可以作以下幾點歸納性的結論。

一、高端性。研討會的參與者中,不僅有中國基督教兩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的高層領導,也有資深學者、牧師以及中生代的教會和學術精英。我粗粗算了下,研討會講員中單單神學院院長級別的講員就有5位之多。溫偉耀教授在報告中探討了基督教和中國文化在終極關懷層面配對,基督教中國化這個重要議題的討論完全配得上這樣高端的討論、豪華的陣容。

二、全面性。此次研討會的議題相當廣泛,既有跨度較大的宏觀分析,如徐曉鴻牧師的「基督教中國化的時代性」,張志剛教授「世界基督教史視域下的本土化和中國化」;有關於中國基督教歷史先進人物的研究,如陳智衡博士「與普世連接的誠靜怡之中國本色教會」、范晉豪牧師關於聖公會傳奇主教何明華的報告;有中國基督教教牧實踐和神學教育的案例研究,如岳清華院長的試論中國教會牧養中國化的文化邏輯,葉菁華關於崇基神學院的神學教育中國化的討論、文革教授的關於金陵協和神學院神學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討論;也有基於比較宗教學的學理討論,如溫偉耀教授的論基督教中國化。香港的同工同道從內地牧者和學者關於神學教育、教牧事工、學術研究的報告中了解了對方在基督教中國化領域的理論和實務進展,尤其是吳巍會長和徐曉鴻主席在講話和報告中,對基督教中國化的來龍去脈作了較為充分的具有權威性的闡述,相信有助於香港同工同道增進對基督教中國化的正確認知,或對某些流行觀點起了某種糾偏的作用。

三、創新性。創新是學術工作的生命源泉。此次研討會因為各位講員準備得比較充分,所以無論主持、發言還是評論都是精采紛陳,佳句疊出。比如岳清華院長的「三經論」(解經、講經、用經)、文革教授關於當代中國基督教神學教育的「五性論」(即整全性、當代性、處境性、創新性、使命性),以及以「使命神學」來取代傳統宣教學的創新觀點,令人印象深刻。溫偉耀教授關於「四大研究範疇或課題」的設計,即有限成果的課題、具有深刻張力的課題、具有悠久價值的課題,以及有待發展的課題。這一課題設計對基督教中國化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的制定都具有參考價值,對我們防止基督教中國化講述和實踐陷於平庸化和形式化,也是一種警示。研討會可圈可點的創新觀點還很多,這裏也是掛一漏萬,難得周全。

四、共通性。內地和香港的社會處境不同,所做的神學和學術思考當然不同,這也是處境化的反應,理所當然,完全正常。但在一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上,兩地的同工同道雖有側重,但也有基本的共識。一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礎是聖經,用岳清華院長的話說「以聖經為本,遵循聖經是教會的重中之重」;二是基督教中國化是中國基督教發展的必由之路,不管是廣義還是狹義的中國化,張志剛教授把本土化、民族化、地緣化、處境化、時代化歸納上升為世界宗教史的發展規律,因此基督教中國化不僅是一種戰略取向,而且勢在必行;三是基督教是普世的宗教,比如吳巍會長強調基督教是普世性的,但要作地方性表達和貢獻,文革教授特別談到了基督教神學教育中國化的普世面向。基督教中國化不是普世教會的異端或中國例外論,而是中國教會特別奉獻和完成。四是基督教的歷史延續性和時代進步性。基督教要與時俱進,與中國人民休戚與共。宗教的本質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但宗教的應用在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表現和特殊的使命,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觸及了基督教中國化的核心。

當前我國正面臨着地緣政治和地緣宗教上的嚴峻挑戰。在地緣政治上,美國已將中國視為「系統性威脅」和「最大戰略競爭對手」,宗教議題也因此上升至美國和西方國家對華安全戰略的高度。在宗教領域,世界宗教尤其是基督宗教繼續呈現「南升北降」的長期趨勢。中國基督教作為環南教會的組成部分,應該考慮的不僅是「獨善其身」,只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要在普世教會向「第三教會」話語權和領導權轉移的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基督教中國化尤其是神學思想的中國化同時也是極其艱苦複雜的工作,如果要真正擁有國際話語權和悠久價值,其他人無法越俎代庖,需要神學思考的主體(內地和香港的教會)持續的努力,更大力度的對外開放和更廣泛的國際交流。包括本次會議在內的學術交流,意義就在於此。
徐以驊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