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土地供應的「因」與「果」
2023-05-16 00:00隨着近月發展商重拾銷售步伐,焦點樓盤連環登場。在位置相近的樓盤短時間內同期推出的情況下,新盤市場出現「百家爭鳴」的局勢,多區均出現「新盤戰」。這個現象的出現,根源在於土地供應的步伐。以下將以此為起點,檢視近年土地供應的「因」與「果」。
密集推地 預示未來私樓供應重鎮
自90年代後,大型新市鎮發展速度大幅放緩,而且受市場波動影響,政府一度停止造地多年。面對市況回暖,政府的土地儲備不足以應付上升的住屋需求。加上自2018年,政府修訂《長遠房屋策略》中目標的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六四比改為七三比,令私樓用地更加捉襟見肘。因此,當有新發展區的熟地供應進入收成期,便立刻撥入賣地表推出市場。早些年的將軍澳,以及近年的啟德,便是短期內密集推地的例子。以2019/20年度為例,在該年七幅批出的私樓用地中,有四幅均來自啟德,佔比超過一半。
以上的趨勢已經在近年私樓落成量的分布上得到反映,西貢區(包括將軍澳)及九龍城區(包括啟德)分別為2021及2022年最多供應落成的地區,佔整體比例的29%和20%。展望未來5年,隨以往的推地步伐演變成落成量的高峰期,啟德作為供應重鎮的角色將會持續。透過整合最新的建築圖則及售樓說明書資料,我們預計九龍城區(包括啟德)將在未來5年內提供約21,600個單位,即佔新落成樓單位總數約23%,而大部分供應將來自政府拍賣的啟德前跑道區用地。
在土地供應不足,供求失衡下,香港高企的樓價對於市場行為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負擔能力下降的情況下,有意置業的人士只能「將貨就價」,才能登上置業階梯,而這往往意味着放棄居住空間以換取一個較低總價的單位。這導致納米及小型單位以銀碼細、上車易取勝,從而成為剛需的主流,造就這類單位在2019年所錄得的售出比率穩超90%,高於中型單位。
土地供應不足 造就納米戶壟斷剛需
隨政府近年兩次放寬按揭成數規例,令所需首期金額減少,置業人士的負擔能力以及購買較大面積單位的意欲均有所提升。加上資助房屋供應的增加,為預算有限的買家提供具競爭力的替代選項,導致納米及小型單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因此,從2020年第二季開始,中型單位的售出比率就超過了納米及小型單位,並維持至今。然而,這不代表納米單位會因而完全消失。基於最新的城市規劃及建築圖則申請,我們預計納米單位的落成量將於2023年達到頂峰,並在2024至2025年開始漸趨平穩。
吸取經驗 保持戰略定力造地建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往土地供應種下的「因」,均會帶來今日以至未來的「果」。歸根究柢,正如我們在近期發表的《十年房屋落成量預測2023》報告中指出,無論是增加房屋供應或是增加居住空間,都需要更多土地才能實現。造地是長年累月的大事,即使面對短期的經濟波動,也需要持之以恆。我們希望,隨交椅洲人工島及北部都會區等大型造地計畫的推進,能為香港打下堅實基礎,讓大眾市民可以有一個更宜居的家園。
葉文祺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
梁躍昊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