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通識科考卷「賣大包」

2023-04-28 00:00

推行14年的通識教育科隨着本屆文憑試完卷曲終人散,有考生坦言感到可惜。
推行14年的通識教育科隨着本屆文憑試完卷曲終人散,有考生坦言感到可惜。

(星島日報報道)推行14年的高中通識教育科終成歷史,昨舉行最後一屆文憑試,試題不涉政治議題,教師更形容是「歷屆最易」。雖然公開試「賣大包」,但師生對通識科曲終人散感到可惜,有考生指該科有助接觸不同社會議題,培養時事觸覺,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無法取代。教師則相信學生學到的獨立思考與說理能力,令他們終身受用。
隨着監考員昨宣布「停筆」,意味2009年起推行的通識教育科正式結束,明年起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取代。不少「末代」考生離場時百感交集,在油麻地應考的曾同學指,透過通識教育科認識能源、全球化等平時較少接觸的議題;同場的黃同學亦肯定該科,「通識科讓我們不會對社會一無所知」。

在石硤尾應考的李同學指,通識科訓練批判思考和新聞觸覺,憂慮修讀公民科的學弟妹不再留意時事;另一考生何同學指,通識科的6大單元所涉議題多元化,而公民科內容圍繞國情發展為主,學習成效難以比擬。
畢業生稱職場學以致用

任教通識逾十年的廠商會中學科主任張素貞指,歷屆考生為爭取佳績,刻意留意時事。現在她任教公民科,發現學生的時事觸覺不再敏銳,「學生覺得公民科內容較淺,缺乏留意時事的動機」。同校科主任馮凱玲自09年起任教通識,她指該科訓練學生思考和說理,不少畢業生反映職場上學以致用,「舊生成為僱主後會易地而處,在僱員角度思考,所學知識是終身受用」。

同是09年起任教通識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副校長吳宏業,難忘堂上討論和互動,「探討社會問題、欣賞社會進步和發展。這種比較有開放性的課堂,與其他講求學習硬知識的科目不同」。他坦言公民科課時所限,課堂互動較少,但認為不影響學生表達個人觀點與意見,「反而讓他們有扎實的根基,提出意見會更具體、更全面」。

通識教育科推行以來,一直爭議不斷。退休教師、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陳志華認為,主因是社會對該科有不同理解,而2012年反國教事件與2019年反修例爭議後,有人更把學生上街歸咎於該科,陳志華不認同該科激化學生參與政治,「如這講法成立,學生應該也很環保,很注意公共衞生」。他感慨是時代改變致通識教育科無得留低,「社會希望年輕人認識國家、國家安全與《基本法》等,是社會需求所致,而非課程缺失」。

提到通識科課程設計,陳志華認為獨立專題探究(IES)有意思,要求學生資料搜集,學習模式與大學接近,不僅學到訪問、統計等技巧,更探討不同議題,「有學生IES題目是『轉角唐樓』,自己寫電郵邀請訪問港大建築系系主任」。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