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建立基層醫療體系 助力保障市民健康

2023-01-02 00:00

香港特區政府近日(二十日)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整合基層醫療健康資源等五大基層醫療健康改革方向,重點措施之一是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畫」,為高血壓和糖尿病高危群組提供篩查及治療。這份藍圖肯定有助加強保障市民健康福祉,達致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同時也有利減輕公營醫療壓力,紓緩公營醫護長年累月等各方面的緊張和人員不足的情況,故此充分值得支持和認同。

按照現屆政府推算,全港慢性病患者將由現時的二百二十萬人,增至十多年後的三百萬人。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公布該藍圖時更形容,到二○三六年本港或「三人同行,必有一病」。由此數據顯示,未來幾年將為公營醫療造成沉重的壓力,說是無法負荷也不為過。特區政府對於醫院管理局經常性撥款從二○一六/一七年度的五百二十六億元增加到二○二一/二二年度的八百零七億元,五年之間增幅達五成三,證明政府對香港市民的健康十分重視。
將治療為主轉以預防為重

就此,當局在藍圖明確表示最快明年中推「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畫」,以「共同承擔」方式鼓勵有經濟能力市民,到私營醫療機構求診和管理特定慢性病及定期檢查,以及早發現和治療,首階段會涵蓋高血壓和糖尿病,日後或擴大範圍至癌症篩查。十八區的地區康健中心亦重新定位,整合其服務及強化管理,逐步轉型提供一站式服務,擔任統籌角色。

政府以此希望將治療為主轉以預防為重,希望用誘因改變市民求醫的習慣,將「重治療」扭轉為「重預防」,把市民「一驚就衝到急症室」的現象,逐漸有序地降下來。筆者認為,這個定位和目標是正確和務實的,亦是政府、醫療界和社會各界多年來持續爭取得來的結果,實在樂見其成。

基層醫療是個人及家庭在持續醫療過程的第一個接觸點,透過健康推廣、疾病預防、疾病管理及醫療支援促進市民的健康,達到「重預防、減重症」的目標。統計數字證明全港慢性病患者將在未來幾年急增,我們應充分運用基層醫療的優勢和好處,全力配合以應對人口老化、慢性病日益普遍及醫療服務需求增加帶來的挑戰。

不過,推行基層醫療亦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資源問題,二是人手問題,三是病人健康紀錄互通的問題。關於資源問題,政府難以負擔全額資助幾百萬名全港慢性病患者的醫療費,而且資助機制需要持續長年累月負擔下去,但如是半額資助,相信正於普通科門診看症的市民不會有太大誘因轉到私營醫療。

要改善資源運用及資金問題,第一是積極鼓勵市民購買保險,以應付未來的醫療開支。第二是透過資源再分配,增加平等性,策略性地以合適的價錢去採購對大眾最有利的私營醫療服務,改善公私營失衡的現象。第三是建議政府強化購買藥物策略及修改藥物條例,以大批採購香港境外藥物,降低家庭醫生及公立醫院整體藥物的價格。第四是建議策略性提高長者使用基層醫療服務在醫療券計畫當中的金額。
加強宣傳「一人一家庭醫生」

至於規劃人手及培訓問題,推動這個藍圖是一個大改革,本地需要有充足的醫護人員和相關輔助行政人員等配套,按照目前公營醫療的情況下,正是因為人手問題和位不足等兩大因素,而導致公營醫療系統壓力過重。因此,建議政府、兩所醫學院,以及幾所專門培育醫護人員的高等院校,盡快培育、培訓更多醫護人員,或招聘更多退休但有工作能力的醫護人員重返工作崗位。同時,當局也要向醫護界作更多宣傳,並提供清晰的基層醫療發展前景,使到醫護界和後來者更願意投身基層醫療服務社會大眾。

要做到「一人一家庭醫生」的願景,就要做好一個基層醫療服務健康紀錄電腦系統,令病人在公立醫院及家庭醫生的健康紀錄互通,不但令家庭醫生清楚了解病人過往在公立醫院的病歷及藥物紀錄,政府更能加強數據監察及互通,令基層醫療服務長遠有效推行。

最後一點想分享的是,現時大部分市民對基層醫療認知仍然不深,故此應加強宣傳「一人一家庭醫生」及十八區的地區康健中心的理解。特區政府推行基層醫療肯定是一項德政,一方面加強保障市民健康和減輕公營醫療壓力,另一方面是把相應的社會責任下放至全港的家庭醫生,做法是務實可行的。因此,筆者衷心期待社會各界支持政府這份藍圖,共同致力改善香港的醫療服務。
梁世民醫生, BBS,JP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醫學及生服務界選委
湖北省政協委員
香港湖北社團總會常務副會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