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5大改革 明年資助治慢性病

2022-12-20 00:00

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並提出五大改革方向。
政府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並提出五大改革方向。

(星島日報報道)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大力發展基層醫療,讓市民重視疾病預防,長遠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政府昨日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當中提出五項重點,其中之一是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短期措施包括明年第二及第三季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畫」,首階段針對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資助他們到私營機構接受篩查及管理疾病,資助金額稍後公布。另外,政府將成立基層醫療署及策略採購統籌處,並制定《基層醫療名冊》,要求所有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醫生及醫療人員登記加入。醫衞局指,計畫將分短、中、長期,希望改善市民目前看病的模式,達致以預防為重,以家庭為中心的策略。
《施政報告》中提及要重點發展基層醫療,當中包括與私營界別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香港慢性疾病病人的數目,會由現在大約二百二十萬增加至十多年後的三百萬,佔總人口百分之三十七。惟現時醫療體制「重治療,輕預防」,過度依賴公營醫院,故現時會重整醫療體制,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本,以家庭為中心的策略。
重整醫療體制「以預防為重」

最新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包括五大改革方向,重點之一是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進一步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的概念,讓市民養成有病先找家庭醫生的習慣,而非第一時間就「衝急症」及「找專科」,並讓病人與醫生建立長遠的醫護關係。醫務衞生局發言人指,推行基層醫療的目的是希望針對現時未有在醫管局接受治療的市民,協助市民預防疾病,並及早識別高風險患者。

針對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局方將於明年第二及第三季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畫」,提供針對性的資助,透過「一人一家庭醫生」和跨專業公私營協作模式,促進慢性疾病的及早識別和及時介入,減少對專科和醫院服務的需求。至於具體資助金額則有待公布。現時計畫主要是針對四十五歲或以上、有其他風險因素如肥胖,此類人士均可參與計畫,市民可透過《基層醫療名冊》配對家庭醫生。發言人指,由於目前糖尿病及高血壓為最常見、亦是構成公營醫療體系負擔最大的兩種疾病,故最先會資助此兩種疾病的患者,將來再逐步擴展至其他疾病。
須用「醫健通」互通病歷

此外,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政府會成立《基層醫療名冊》,要求所有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家庭醫生和醫療專業人員登記加入,確保基層醫療服務的質素。發言人指,參與服務的醫生須定期接受家庭醫學培訓,包括管理慢性疾病和標準護理流程等。此外,參加計畫的醫生亦須使用「醫健通」,與公營系統互通病歷。

醫衞局副局長李夏茵指,本港約有一萬五千名醫生,現時的《基層醫療指南》內約有二千六百人,政府會整體及持續審視醫療人手,不希望造成人手緊張問題,能更有效照顧病人健康。被問到會否因需要定期接受培訓而減低醫生參與的意欲,發言人回應指,現時不同專科醫生都要定期審核資格,又指醫生可以因參與計畫而跟進更多病人,亦能參與其他資助計畫,相信能夠吸引他們參與,惟詳情仍要和業界商量。

此外,計畫亦包括優化長者醫療券計畫,由原本的二千元加碼至二千五百元,若長者使用至少一千元作為基層醫療治療,則可獲發餘下的五百元。在規劃人手方面,亦會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基層醫療培訓,亦會逐步加強中醫師等專業人員的角色。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