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大眾對中外文化交流認知與需求

2022-12-04 00:00

早前,行政長官出席「香港新坐標: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再次重申了特區政府就推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四大策略,包括:一、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和多元文化空間;二、加強與內地以及海外藝術文化機構的交流合作;三、增撥資源鼓勵文化及創意業界擁抱數碼科技;四、壯大香港的文化藝術人才庫,可謂是延續了上屆政府的工作。

其實在文化決策者閉門制訂政策之時,又是否考慮過普羅大眾對此議題的想法?有否思考過市民對文化交流中心的需求是甚麼?
善用網絡傳達資訊

為了解大眾對「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認知與需求,團結香港基金於今年五月十八日至六月三日間進行了民意調查,由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負責抽樣、電話調查及分析,成功訪問了一千零四名十八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民調顯示受訪市民的藝文參與度並不算高,較能反映一般大眾的文化藝術參與頻率:超過九成五受訪者每年平均參與藝文活動次數只有零至五次。

在「認知」方面,有將近一半的受訪者是「非常同意」和「頗同意」香港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近一成二的受訪者則認為「頗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當被問到是否同意香港在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方面存有優勢,接近一半的受訪市民亦持有正面的回應,而近一成半則表示不同意。至於是否認為政府對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清晰明確的政策,就僅有二成六的受訪者表示同意,將近三分之一表示不同意。

這些調查結果說明,受訪市民對香港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能力雖然持有較為正面的態度,但對其策略、實際定位,以及理解仍較為模糊,並且被問到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能否有效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超過三分之一的市民表示「一般」,可見對新成立的文體旅局認知不深。這意味着政府或需加強宣傳和推廣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並為大眾提供更多認識本地的藝文活動的渠道,如善用社交網絡或網上平台,讓市民得悉交流活動的資訊。
鼓勵市民參與盛事

此外,香港每年舉辦各種文化盛事,例如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影視展等,政府一直引以為傲。不過,基金會的民調顯示此類型文化交流盛事仍有待普及,六成七受訪市民在過去三年裏並沒有參加過任何大型文化交流活動,而相對來說最普及的活動則是香港書展、香港動漫電玩節,以及香港藝術節,分別有二成五、近一成及百分之八的受訪市民參與過。整體來說,政府認為有助促進文化交流的活動,普通市民的參與率其實略低,例如巴塞爾藝術展(百分之三)、法國五月藝術節(百分之二點一),以及香港周(百分之零點九)等。[1]日後,政府又應如何鼓勵更多市民參與這些活動? 

在「需求」方面,民調諮詢了市民對上屆政府定下五大文化交流策略的看法,「加強與海外的文化交流合作」、「培育人才」以及「善用科技」的重要性位居前三。其次便是「加強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建立世界級的文化設施」。[2] 

本次民調亦試圖了解,在市民的心目中,哪些項目更有效促進文化藝術交流。在眾多選擇裏,受最多受訪者選擇的是「網上平台」多達四成二(見下圖)[3],可見網上平台不但在普及文化能夠發揮作用,亦有潛力進一步促進文化交流,作為能夠跨越時間、空間及地域限制的工具,政府必須好好運用。

行政長官在十月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希望新一屆政府及文體旅局在制訂更詳細的文化交流策略之際,除了請文化界別拋磚引玉、出謀獻策,亦要了解市民對文化藝術交流的看法與需求,讓文化交流滲透大眾的生活當中。 
註:
[1]其他活動有:Art Central (百分之三), 中國戲曲節(百分之三點六),香港國際影視展(百分之三)。由於受訪者可答多於一個答案,故百分比總和大於一百巴仙。 
[2]由於受訪者可選擇他們所認為最重要的三個答案,故百分比總和大於一百巴仙。 
[3]由於受訪者可答多於一個答案,故人數總和大於一千零四。
蘇曉明
團結香港基金藝術及文化研究主任
林玥彤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