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大众对中外文化交流认知与需求

2022-12-04 00:00

早前,行政长官出席「香港新坐标: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再次重申了特区政府就推动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四大策略,包括:一、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二、加强与内地以及海外艺术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三、增拨资源鼓励文化及创意业界拥抱数码科技;四、壮大香港的文化艺术人才库,可谓是延续了上届政府的工作。

其实在文化决策者闭门制订政策之时,又是否考虑过普罗大众对此议题的想法?有否思考过市民对文化交流中心的需求是甚么?
善用网络传达资讯

为了解大众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认知与需求,团结香港基金于今年五月十八日至六月三日间进行了民意调查,由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负责抽样、电话调查及分析,成功访问了一千零四名十八岁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民调显示受访市民的艺文参与度并不算高,较能反映一般大众的文化艺术参与频率:超过九成五受访者每年平均参与艺文活动次数只有零至五次。

在「认知」方面,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是「非常同意」和「颇同意」香港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近一成二的受访者则认为「颇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当被问到是否同意香港在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存有优势,接近一半的受访市民亦持有正面的回应,而近一成半则表示不同意。至于是否认为政府对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有清晰明确的政策,就仅有二成六的受访者表示同意,将近三分之一表示不同意。

这些调查结果说明,受访市民对香港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能力虽然持有较为正面的态度,但对其策略、实际定位,以及理解仍较为模糊,并且被问到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能否有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表示「一般」,可见对新成立的文体旅局认知不深。这意味着政府或需加强宣传和推广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并为大众提供更多认识本地的艺文活动的渠道,如善用社交网络或网上平台,让市民得悉交流活动的资讯。
鼓励市民参与盛事

此外,香港每年举办各种文化盛事,例如香港艺术节、香港国际影视展等,政府一直引以为傲。不过,基金会的民调显示此类型文化交流盛事仍有待普及,六成七受访市民在过去三年里并没有参加过任何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而相对来说最普及的活动则是香港书展、香港动漫电玩节,以及香港艺术节,分别有二成五、近一成及百分之八的受访市民参与过。整体来说,政府认为有助促进文化交流的活动,普通市民的参与率其实略低,例如巴塞尔艺术展(百分之三)、法国五月艺术节(百分之二点一),以及香港周(百分之零点九)等。[1]日后,政府又应如何鼓励更多市民参与这些活动? 

在「需求」方面,民调谘询了市民对上届政府定下五大文化交流策略的看法,「加强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合作」、「培育人才」以及「善用科技」的重要性位居前三。其次便是「加强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2] 

本次民调亦试图了解,在市民的心目中,哪些项目更有效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在众多选择里,受最多受访者选择的是「网上平台」多达四成二(见下图)[3],可见网上平台不但在普及文化能够发挥作用,亦有潜力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作为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及地域限制的工具,政府必须好好运用。

行政长官在十月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希望新一届政府及文体旅局在制订更详细的文化交流策略之际,除了请文化界别抛砖引玉、出谋献策,亦要了解市民对文化艺术交流的看法与需求,让文化交流渗透大众的生活当中。 
注:
[1]其他活动有:Art Central (百分之三), 中国戏曲节(百分之三点六),香港国际影视展(百分之三)。由于受访者可答多于一个答案,故百分比总和大于一百巴仙。 
[2]由于受访者可选择他们所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答案,故百分比总和大于一百巴仙。 
[3]由于受访者可答多于一个答案,故人数总和大于一千零四。
苏晓明
团结香港基金艺术及文化研究主任
林玥彤
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