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遠離虐兒陷阱 齊心保護兒童

2022-11-07 00:00

近期本港的虐兒個案呈現令人擔憂的上升趨勢。有人說:當人不滿現實或情緒受壓時,有機會遷怒於身旁的弱者。也有人說,虐兒情況一直存在,只是報道增加了。幼童無力保護自己,若加害人是照顧者,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會造成重大傷害,因此,我們不能對虐兒問題掉以輕心。

不少人相信,為人父母的能力與生俱來,大部分人自動懂得怎樣養育小孩。很多父母亦覺得,若他們教不好子女,就是自己的問題。其實要做成功的父母,要靠後天努力。若我們視子女的能力表現比一切重要,我們就可能不自覺地混淆三個不同的管教方式:紀律培育、懲罰和虐待兒童。

就像電腦有預設程式,人從呱呱墮地開始,就對父母懷有愛護、倚賴和學習的渴求。不少父母喜歡送子女外出「學嘢」,原來幼兒最初的學習動力,源自他們對父母愛的渴求。父母若能在他們學懂新事物時,報以讚賞和愛,他們就會按照父母的意願繼續學習,以換取正面回報和快樂。在獲得足夠的愛和自信後,孩子就會單純為了學懂新事物的快樂而主動學習。

愛與教雙軌 有效的紀律培育

同樣,幼童從父母給予的「他律」發展到「自律」,也經過類似的過程。紀律培育,有三個主要功效,包括:一、教導子女為自己努力,追求成功;二、引導他們發展自律能力;以及三、讓子女因為自己做了對的事而快樂和自豪。作為父母,我們的工作是幫助他們成長,發展好行為,並具備思想與智慧。我們的角色是幫助他們內化合宜的行為,要求要符合歲數,不奢求,也不動輒批評或責難。

紀律培育的有效方法是引導、讚賞、協約和自然後果。自然後果可以包括附帶正面解說的暫緩獎勵,它與單純的懲罰大相逕庭。懲罰有傷害的意味,為要帶來身心痛楚。懲罰的理論是要讓孩子因要廻避痛楚而改變行為。這理論有多完善?第一,我們知道有些人會刻意去找痛楚。第二,有些孩子寧願要痛楚,也不想被忽略。他們故意引人注意,然後被罰,以奇怪的方式自找痛楚。第三,也有些孩子,很快對身體痛楚失去感覺。在被打時,他們不哭不鬧,也不回應。他們在痛楚中學會的,是仇恨,很少見到有孩子會因為別人故意給予痛楚而變得更正面。

有些家長相信,「打」是很好的建立紀律方法,其實不然。紀律要的是自控能力,責打並不能達到這點。危險的是,你不知道何時會因為用力過度而令孩子嚴重受傷。雖然大家都知道,虐兒有機會帶來可怕的後果,甚至死亡,但是,很多人都會在心裏直接或間接把虐兒開脫掉。坊間流傳着:「嚴父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些說法,都會為遇到管教困難的父母製造虐兒的藉口。

幼童需要學習紀律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紀律培育有別於懲罰、羞辱或罪疚感。它是幫助孩子思考,學習怎樣做合宜的事,幫助孩子在知性和情緒上成長,建立自信,並以別人接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以責打來達到即時或短期目的,會犧牲孩子長遠的福祉,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害無益。盼為人父母的,慎思明辨,避免將來見到不願見到的後果,例如:孩子變得難以接近,甚至有暴力傾向。

要孩子學習紀律,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在愛中樹立榜樣。身教重於言教。愛和教必須雙軌並行,父母若能給予子女足夠的關愛和陪伴,那紀律培育就會事半功倍。 
洪雪蕙
臨牀心理學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