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浸大研第三代護航椅 神舟13號着陸曾使用

2022-10-19 00:00

秦萊茵(右)研發的新型注射器,可配合于媛媛(左)團隊研發的藥物使用。左圖為護航椅的一比五比例模型。
秦萊茵(右)研發的新型注射器,可配合于媛媛(左)團隊研發的藥物使用。左圖為護航椅的一比五比例模型。

(星島日報報道)太空的失重狀態,會影響太空人身體狀況。浸會大學有學者自一三年起,為中國太空人設計護航椅供返回地球後使用,至今已發展至第三代,相比前兩代更能為人體提供承托,並供今年神舟十三號太空人着陸後使用。該校中醫藥學院團隊亦研發藥物,緩解太空失重狀態引起的骨質流失,配以特別研發、採用無針孔設計的創新注射器使用,冀在二○三○年的中國探月計畫供太空人使用。
本港大學踴躍參與國家航天科研,除了因參與火星探測任務而著稱的理工大學外,浸大亦有團隊參與國家不同航天項目,並將於本周六舉行的創新科技嘉年華中展出。其中,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秦萊茵,早在一三年已為中國太空人設計護航椅,為太空人提供全身承托,幫助他們重新適應地球重力。目前護航椅已發展至第三代,並於今年四月供神舟十三號的三名太空人着陸後使用。
人體力學設計增承托力

第三代的設計相比首兩代更輕便。秦萊茵指,由於目前科技未能準確預測飛船準確的着陸地點,迎接太空人的工作人員需要帶同護航椅跑到着陸地點,輕便是護航椅的一大要求。第三代護航椅較多使用3D打印物料製作,令重量減至四十多公斤。為了讓護航椅的承托力更高、太空人坐得更舒適,秦萊茵參考了市面上符合人體力學的座椅設計,加以改良椅背和座墊,並加強不同支點的承托,包括加設頭枕承托頸部,工作人員亦能為太空人調校座椅至合適角度。

太空無重力狀態難免影響太空人身體狀況,浸大的中醫藥學院副教授于媛媛,則關注由此引起的骨質流失問題,「太空人在太空要逗留數個月的時間,期間流失的骨質可能等同在地球上數十年的骨質。」目前治療藥物或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因此于媛媛聯同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副院長(研究)張戈,基於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在一七年獲得的太空生命科學研究結果,研發新藥,已與內地空軍軍醫大學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冀在三○年中國探月計畫中供太空人使用。
新型注射器可免誤傷

為配合太空環境注射新藥,張戈又聯同秦萊茵跨範疇合作,研發創新注射器。秦萊茵表示,為免注射器在太空漂浮時誤傷太空人,因此採用無針孔設計,以彈簧推動藥物穿透皮膚,作皮下注射用途。

于媛媛續指,新藥亦能用作治療一般骨質疏鬆症,但注射器成本較高,目前只為太空人而設。藥物現時主要在動物模型中試驗,料兩年後獲臨牀試驗許可,在人體試用。她又指,新藥更能治療罕見病遺傳性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骨」的患者,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定(Designated)。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