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清零不動搖官媒:可持續須堅持

2022-10-12 00:00

上海經歷兩個月「封城」,二千五百萬居民足不出戶。
上海經歷兩個月「封城」,二千五百萬居民足不出戶。

(星島日報報道)新冠疫情爆發已近三年,中國以「動態清零」策略打贏上半場疫戰,成為死亡率最低、經濟復甦最快的國家。然而,防疫成本正在日益顯現,反覆封控不僅衝擊經濟發展和外資信心,也正在考驗民眾的耐性。二十大前夕,官媒《人民日報》連續兩天刊文,強調「動態清零」不動搖,「可持續且必須堅持」。分析認為,為免衝擊醫療系統,「動態清零」政策在黨代會後不會立即轉向,也不宜過高期望放寬防疫,預料今年不會全面取消入境限制。本報中國組

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成為二○二○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然而,隨Omicron成為全球主流毒株,內地疫情反彈的次數愈來愈多、範圍愈來愈大,防疫成本正在日益顯現。據內媒統計,九月初有三十三個城市因疫情實施「靜態管理」,超過六千五百萬人受影響。相比之下,國外「打針」之後逐步放開社交限制,恢復經濟往來。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對本報分析:「Omicron病毒傳播速度快,加上許多患者是無症狀感染,具有隱蔽性,很多時候是防不勝防,你撲熄了這處,第二個地方又爆,根本上是疲於奔命。」

動輒數周甚至逾月的靜態封控、大規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引發不少亂象。不久前貴陽隔離轉運大巴發生車禍,更奪走二十七條人命。次生災害,正在考驗民眾對防疫的容忍限度。

疫情衝擊下,內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作為中國經濟重鎮的上海停擺近兩個月,亦影響外資運營及投資信心,外界普遍預測今年百分之五點五的GDP增長目標無法完成。

中國會否因應內外形勢調整目前的防疫政策,成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六月底,中國縮短入境隔離檢疫期,由原先「十四天集中隔離醫學監察加七天居家健康監測」改為「7+3」。

國家主席習近平九月中旬訪問中亞,這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首次出國訪問。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等中央高層均恢復外訪,這些象似乎都在釋出放寬防疫的積極訊號。

金冬雁教授對本報表示,「動態清零」政策已被證明難以持續,世界很多地方都經過疫情大爆發,包括封鎖邊界兩年多的北韓,因此內地也不能獨善其身。他強調,放棄「動態清零」並不等於「躺平」、「甚麼都不做」,而是相應地發展出全套應對方案。

然而,防疫演變到今天,已不僅是科學問題。中共二十大前夕,官方不容許出現疫情反彈。習近平六月份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如果算總帳,我們的防疫措施是最經濟的、效果最好的。」他在七月底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重申,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綜合看、系統看、長遠看」,特別強調「要從政治上看、算政治帳」。

「從政治看算政治帳」

那麼二十大後防疫政策會有所放寬嗎?因疫情停辦兩年的北京馬拉松近日宣布,將在二十大結束後的十一月六日復辦,參賽規模三萬人,這是繼二月冬季奧運會後,北京再度舉辦大型體育活動。杭州也將在十一月復辦馬拉松,深圳明年四月將舉行女子冰球世錦賽,民眾期盼這是內地「復常」的第一步。

不過,央媒《人民日報》前天和昨天連續兩天發表署名「仲音」評論稱,疫情大考仍在繼續,要深刻認識到「動態清零」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文章稱,中國六十歲及以上人口達二點六七億,如果選擇「躺平」,所帶來的公共生風險難以估量。

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的金融分析師徐春分析,文章繼續強調「動態清零」,「毫不動搖」四個字鏗鏘有力,「作為投資者,我們還心存僥倖認定二十大後全面放開疫情防控嗎?」

濟容投資首席執行官劉沁東說,關於二十大會過後中國防疫政策迅速轉變的期望可能過高。雖然二十大可能會消除一些政治不確定性,但還不能預測政策走向如何,只能靜觀其變。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唐任伍認為,由於二十大後就將進入秋冬流感高發季節,預計「動態清零」政策不會立即轉向,今年也不會全面取消入境限制,否則難以應對短期內病例激增對醫療系統和社會的衝擊。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