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設基金救市 望提振市場信心
2022-09-28 00:00
(星島日報報道)各地方政府及銀行齊齊出動,針對房地產爛尾項目設立紓困基金,更有央企推出「保交樓」專項借款,惟初步資金規模都不算大,令市場擔憂紓困效果杯水車薪。有專家向本報表示,該類措施能起到示範作用,提振市場對房地產業信心,惟需要留意資金注入後是否能夠合理分配,以達到「滾雪球效應」。目前國家資金入場會優先選擇易於救活的項目,「救火不能燒自己」,救市仍需要多管齊下。
須關注能否「滾雪球」
瑞銀中國和香港房地產投資研究主管林鎮鴻指出,地方政府參與設立的救市資金銀碼普遍不大,集中在百億級別,主要因為政府會優先選擇易於救活的項目起示範作用,惟擔憂後續若有更多開發商違約,會令爛尾樓規模擴大,突破現時的8000億元關口,「現在彷彿和時間競賽」。
除此之外,國家開發銀行亦參與地方樓市救火,為國家資本入場踏出第一步。有內媒援引廣東省城鄉規劃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稱,國企平台資金運作審計嚴謹,需要確保項目資產大於負債,或項目資金缺口能夠通過地方政府向開發商要回。至於資不抵債項目,即使有國家專項借款亦難以為繼。今年8月人行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多部門曾聯合宣布,通過政府創立的政策性銀行,設置初期規模達2000億元的救市專項借款。
對於國家及地方救市資金入場,富事高(FTI)資深常務董事周偉成表示,需要關注是否產生「滾雪球效應」,雖然該類措施未必能直接解決問題,但可為房企提供資金渠道。在推動其境內營運周轉及境內債務紓緩後,才能處置境外債務。
富事高資本方案亞洲區主管何誠軒則認為,獲得救市資金的開發商要注意資金分配,同時政府紓困資金對於風險控制要求較高,可能會令成效有限。不過這類措施能夠推動保交樓,挽回市場對房企信心,也是間接解決問題手段。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