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調查:中學生現社交退縮 社工倡鼓勵言語表達情緒

2022-08-29 00:00

吳巧華(右一)指口罩下難以察顏觀色,以往識別學生情緒的方法已不適用;朱家賢(右三)建議學校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適應社交接觸。
吳巧華(右一)指口罩下難以察顏觀色,以往識別學生情緒的方法已不適用;朱家賢(右三)建議學校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適應社交接觸。

新學年即將展開,新冠疫情持續近三年,中學生社交能力大受影響。有輔導機構發現,受訪中學生出現「社交退縮」現象,近半人甚至焦慮而逃避社交生活。有社工指師生在口罩下相處難以察顏觀色,加上學生對壓力累積無感,以往識別他們情緒的方法未必適用,建議多鼓勵學生以言語表達情緒需要。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亦呼籲家校合作,全方位照顧學生身心需要,提醒學生如有精神困擾,應尋求專業支援。

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在六月成功訪問逾千名中學生,發現六成二人認同社交意欲下降,在諸多社交距離措施下,七成一人與朋友課外活動減少,六成六人與同學討論時間亦減少,而五成半人自覺語言能力變差。被問到在措施下的感受,近六成人認同社交距離措施令他們減少與人接觸的動機,近半人覺得比疫情前更怕面對社交場合,四成八人更因焦慮而逃避社交,而六成三人更憂慮日後與他人「除罩」相見。

63%害怕「除罩」相見

在學習能力方面,高達六成四人自認學習動機在疫下減退,各有六成一人難以自律學習及專注力下降。近六成人認為自己對知識吸收有所倒退。提到在社交距離限制下有何壓力增加,三成半人更為憂慮學業成績,有兩成二人更因溝通能力下降,擔心未來前景。

社工吳巧華坦言,前綫已觀察到學生有「社交退縮」的情況,即使有心事亦不懂得與人傾訴,對網上輔導亦無動機參與,「很多時我們通過社交媒體聯絡有需要學生,往往只讀不回,甚至索性『不應機』」;她憂慮學生對疫情習以為常,未察覺壓力悄然累積,「平時以為自己沒有壓力,卻因功課、考試等而突然爆煲。」

師生戴上口罩在課堂相處,吳巧華指他們無法察顏觀色,以往依賴行為表徵,識別學生情緒需要的方法未必適用,建議學校應改變「有危機才做輔導」的取態,盡快在開學初期建立安全網,「譬如先通過問卷,及早識別有需要學生,早作介入支援;同時鼓勵學生多用語言表達情緒,而非只靠眼神去判斷。」

循序重建正常社交

調查亦發現,高達五成六受訪中學生在社交距離措施下,即使遇到問題亦從不尋求協助,僅會自行設法解決。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組單位主管朱家賢相信,疫下中學生與朋輩實體接觸的機會大減,憂慮他們長期缺乏社交生活,有機會誘發隱蔽危機,建議學校以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適應社交接觸,重建正常的社交需要,加強他們的社交動機。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在社交網站發文,呼籲家校合作,全方位照顧學生身心需要,發揮關愛守望精神,協助學生正面迎接新學年,她形容學生無論重返校園,還是升小、升中,均需時適應,提醒學生如出現精神困擾,要向輔導老師、社工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尋求支援,「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講求耐力,毋須急於一時。學業也是一樣,不能操之過急,過分着重功課和成績,忽略學習興趣的培養。」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