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前立會絕唱 林鄭政績應由市民打分

2022-06-10 00:00

政府換屆在即,特首林鄭月娥昨天趁最後一次行政長官答問大會,總結過去五年工作時,哽咽地稱交出的成績表是無愧於自己。平情而論,她任內確實有建樹,但同時在應對反修例風暴和疫情時處理不當,讓香港一度陷入困局,箇中有個人失誤,亦有客觀環境,是功是過,並不是自己說了算,古語有云,蓋棺才可以定論,她的功過應交由市民和歷史判斷。

林鄭形容過去五年歷盡驚濤駭浪,香港出現前所未見嚴峻挑戰,風高浪急,驅動她勇往直前的,是一份強烈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儘管社會對她評價不一,但她認為已交出一張無愧自己的成績表,為四十二年的公務生涯劃上完整句號。
上任初期低估施政難度

林鄭五年前上任之初雄心壯志,為解決房屋問題舉行一場涉及社會各界的土地大辯論,又努力與泛民接觸溝通,試圖改善行政立法關係,反中亂港勢力在二〇一九年借修例事件內勾外連,引發回歸以來最大動亂,最後在中央出手止暴制亂,再透過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選舉改革,終於由亂到治。可是好景不長,前年卻遭到百年不遇的疫情侵襲,逼使當局要封關,實施嚴厲防疫措施,而兩次嚴峻危機重創本港經濟。

誠然,林鄭任內致力改善民生,大幅增加社福、醫療和教育開支,例如社福經常開支五年間增幅七成一至一千一百一十八億元;亦通過引入海外醫生,紓解本地醫生荒,而昨天立會更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條例草案,加強對打工仔退休保障。為了加快經濟轉型,過去五年投入創科的資金高逾一千五百億元;為了解決市民住屋難,她先後提出明日大嶼填海工程和北部都會區規劃,作為解決長期缺地的長遠方案,並承諾興建二萬五千個過渡性房屋,以便短期增加房屋供應。

面對反修例風暴和疫情兩大嚴峻挑戰衝擊,林鄭在多項工作取得進展,雖然不能說成果豐碩,但至少邁前一步,並為未來五至十年發展作好布局,令她覺得自己已足以向市民交代。可是,這兩大挑戰之所以重創經濟,並非完全是客觀環境所致,箇中與個人失誤有關。

修例風波演變成動亂,固然有國際政治因素,就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不惜狠打「香港牌」,在背後支持反中亂港勢力發起大規模示威,而林鄭在處理事件時連番進退失據,與她錯判形勢及其「好打得」性格有密切關係。當時她認為道理在自己一方,借陳同佳在台灣殺人一事提出修例,認為成功機會高,即使社會各界反對,要求撤回聲音不絕,但她仍堅決去馬。在群情愈趨洶湧,面對上百萬市民上街示威反對,應撤回以便撲火,但她仍試圖強推,待形勢失控,她願意退讓時卻已經太遲,反而予人軟弱之感。
處理修例控疫進退失據

至於林鄭處理第五波疫情時,就應否實施禁足強制檢測予人搖擺不定感覺,固然與香港是國際城市有關,既要考慮內地對通關清零的要求,亦要顧及與西方通關的需要,可是內地與外國控疫方案截然不同,令港府陷於兩難。事後回顧,封城確實不容易,而香港亦不具備條件。可是,林鄭作為控疫總指揮,沒有制定應對疫情緊急應變預案,見步行步,在疫情防控細節做得不到位,例如追蹤、動員能力欠佳,實施在家檢疫欠缺指引和支援,令染疫者無所適從,結果導致逾一百二十萬人確診,九千一百七十七人染疫亡。

林鄭強調要善始善終,試圖在任期最後半個多月完成審議公務員加薪這燙手山芋,最後還是落得知難而退,決定留給下屆政府,正正是其「愈遇到困難愈興奮」、「好打得」的反面,自以為做得稱職,卻無視現實。其民望長期低迷,與現實形成很大落差,她是否無愧於市民和香港,須交由公眾定奪。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