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避免了一場環境災難

2022-05-30 00:00

港府於一九八九年世界環境日發表《白皮書:對抗污染莫遲疑》,提出了「策略性污水排放」的建議報告書。
港府於一九八九年世界環境日發表《白皮書:對抗污染莫遲疑》,提出了「策略性污水排放」的建議報告書。

最近幾個月,由於參與了《香港志》——《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卷》的編纂工作,經常與一群環保專家探究幾十年來香港的環保事務。在整理資料的時候想起了三十年前的一場環保大辯論,我個人也參與其中。

八十年代,香港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工商業大城市,每天產生二百噸生活污水,工業污水也會混合其中,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和工業污水排放到維多利亞港,特別是觀塘、土瓜灣和葵涌一帶的海水中。除了有機污染的氮磷之外,還有大量的大腸桿菌、有毒的重金屬等,嚴重地污染環境,危害市民的健康。當時的港英政府在一九八九年發布了「對抗污染莫遲疑」的白皮書,提出了「策略性污水排放」的建議報告書。一九九二年港督的《施政報告》肯定了這個計畫,並決定動用港幣二百億元(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聘用英國顧問公司建造一套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基建項目。本來解決污水問題是正確的,但花費巨大的公帑去修建一套破壞海洋環境生態,有違環保道德的「污水搬家工程」,有可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歷史性錯誤,變成遺害後代的環保災難。
「污水搬家」計畫  排出南中國海

這個計畫其實不是污水處理,而是污水「搬家」,它是在香港和九龍地下修建一條長達二十三公里深入地底一百五十米的大型污水隧道系統。隧道直徑達五米,比地下鐵路的通道還要寬大。通過這套環繞港九的隧道去收集位於柴灣、筲箕灣、將軍澳、觀塘、土瓜灣、葵涌和青衣的污水,然後在未經完全處理的情況下,通過一條長達三十公里的海底隧道,每天把這些生活及工業廢水直接排放到香港南部的南中國海。從當時港英政府的角度而言,這是如意算盤上的「妙着」。第一,花費二百億元可以使英國顧問建築公司得到大筆生意;其次,收集污水,並以「污水搬家」的方式排放到南中國海,可省掉徵地和修建二級污水處理廠的麻煩。

由於一般市民不太明白此項目的禍害,最初沒有太多人反對。後來香港環保專家和學者紛紛撰文反對這項計畫,其間還舉辦了多場研討會。特別是香港學者協會的許多環保和工程專家學者,包括譚鳳儀、吳清輝、黃良會和本人等。我們在許多官方和民間的研討會上用大量的科學數據,以及外國專家經驗和文獻,深入地批評這個排污計畫。學者專家們指出,不應單靠石灰來清除污水中的重金屬及大腸桿菌,痛斥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南中國海域會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長年累月的污水排放必定嚴重地衝擊中國海洋生態,同時這也是違反國際慣例的不負責行為。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全港六十三名來自環保界、科學界、工程界的專家學者聯名刊登廣告反對「策略性污水排放計畫」,並對該計畫提出四點技術上的質疑。當時在其他學者的幫助下,我草擬了一份六千多字,題為《香港學術、科技界對「策略性污水排放計畫」的意見》報告書,於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多份主流報章上發表,從科學理論、環保理念、工程技術上全面分析該計畫的弊端,並提出積極的改善辦法。

當年正值中英談判時期,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首席代表陳佐洱及多位內地專家亦多次炮轟港英政府的排污計畫。陳佐洱多次邀請香港民間專家學者與內地專家洽談,本人亦有幸出席會議。大家共識性很強,對港英政府產生了巨大的壓力。
港英政府受壓  終修改計畫

其後,基於本地民間專家學者擲地有聲的論證理據,在社會輿論壓力及中方官員的堅決反對態度下,港英政府最終於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宣布修改計畫,其中最關鍵的修改是:(一)取消建造長達三十公里的海底隧道將未經處理污水排放到南中國海。(二)所有污水先收集到昂船洲新落成的化學輔助一級處理廠進行處理。(三)所有經一般處理污水在南丫島西南或東南地區排放,而不是排放到南中國海。另外,名稱也由原來的「策略性污水排放計畫」(SSDS),改為較合理的「淨化海港計畫」(HATS)。

雖然這個修訂方案不是最理想的,但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對潔淨而寶貴的南中國海海洋生態造成破壞,制止了一場將會是世界矚目的環境災難。假如這個「污水搬家」的大工程不幸落實,香港人將永遠背負着一個破壞祖國海洋生態環境,遺害子孫後代的惡名。
黃玉山教授
香港研究資助局主席
香港都會大學榮休教授
香港地方志中心推廣委員會首席召集人
《香港志》——《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卷》主編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